妙笔阁>军事历史>系统之逐鹿春秋>第334章 科举出四海皆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出现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幻想,而是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事实。

当然,科举制度的推出对于那些百姓、农民来说虽然有部分的好处,但却不是得益最大的群体。

得到最大利益的,是寒门。

不要以为寒门就是百姓,是平民阶级。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寒门,大多都是没有门路当官的地主阶级。寒门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庶门。

当然,利益受损的当然是各大世家了,但姬衍怂他们嘛?抱歉,完全不怂。

世家把姬衍塑造成了一个暴君的形象,姬衍完全不在乎。

科举一出,那群人数众多的寒门这个可以立马把他姬衍吹成千古圣君,甚至可以吹出来一句:功盖三皇,力压五帝。

但科举的具体措施还需要妥善商议,不可马虎大意。

姬衍现在都有些后悔,为什么当初要学表演,不学历史、工业。

如果学了历史,他至于现在为科举忙碌么?如果学了工业,现在燕国早就火炮齐出,世界核平了。

哪儿还至于现在说多了全是泪。

正当姬衍奋笔疾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时,魏忠贤不知何时来到姬衍身旁,低眉顺目对着姬衍道:“王上,齐国使臣晏婴求见。”

“晏婴?”

姬衍轻喃一声,要不是他来了,自己都忘了正在与齐国交战:“让苏相去与他见面吧,只要齐国的条件好,寡人可就不会继续攻打齐国了。”

对于晏婴的来意,姬衍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齐国鲁郡大败,孙膑被狄青缠住,戚继光与施琅对峙,他已经没有什么兵马了。

虽然如此,姬衍也没准备继续攻打齐国。先前也已经说过了,扩充太大,不利于统治。

不同于王朝之间的更替,王朝的更替大多数是由上一代王朝的末代皇帝傻比而灭亡,民心容易靠拢。

而如今可不一样了,大争之世,数百年的观念导致大部分百姓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都是中原人,但也有着秦人、楚人、燕人的分别,互相敌视,同仇敌忾。

姬衍的技能虽然可以让绝大多数百姓归心,但毕竟还有死忠啊。

齐国是世家存在最多的国度,就连纨绔多如狗的楚国都没有齐国的世家要多。

要是灭了齐国,这些世家能把姬衍烦死。

当然,最重要的是燕军士卒已经开始有厌战情绪了。而且这次战争看起来是燕国大获全胜,没有什么损失。

但姬衍自己心里清楚,他掏出太多的东西了。

打仗需要粮草,而缴获的却没多少。

韩国的全部粮草,连乐毅军一支都供应不了一年。魏国也只有大梁方面的粮草,可魏国的粮草大部分集中在河西。

晋国的粮草倒是有些充足,但也不过堪堪止损而已。

之后,八十万士卒虽然裁了十五万,但还是剩下六十五万。人吃马嚼,这么多的士卒一年的供给可是需要极多的。

再说钱财,打赢了需要给钱犒劳,打输了需要给钱抚恤。

前前后后,姬衍已经把整个韩国、大梁的钱财赏了出去,又将晋国的钱财用于修补新占城池的城墙。

不要以为打赢了就一定能得到好处。

姬衍不敢去确定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观点,但他知道一场战争确实劳民伤财。

而且官吏的紧缺,让姬衍乱上加乱,根本就无力去还齐国。

“先让他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吧,待寡人调整好一切后,则大军压境。”

姬衍在心中默默开口,这就是他的打算:等待时机,直接一波带走北方所有国家。

“科举啊,科举”

姬衍只觉得脑袋疼,科举制度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姬衍干脆直接放手,对着小太监道:“召萧何萧相国、魏征魏尚书来见寡人。”

这两个都是名垂千古的贤相,把科举交给他们,姬衍放心。

姬衍耐心等待,终于等来了魏征与萧何二人,二人按规矩朝着姬衍拱手道:“臣等拜见王上,我王万年!”

“两位爱卿快快免礼,辞座!”

一套常规的流程,姬衍随后为二人讲解了一波什么是科举,以及科举的方式。

两人当即惊若天人,但二人却没有反对。毕竟魏征和萧何都是平民寒门出身,科举没有侵占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大力支持。

于是,二人痛痛快快的接受了姬衍的诏令,开始为科举而忙碌了。

姬衍十分欣慰,同时苏秦也与晏婴谈妥,十万黄金以及粮草十五万石,齐国也承认燕国对于鲁郡的统治权。

姬衍得到这一消息后,痛痛快快地下诏停止战争,令诸葛亮大军原地驻守鲁郡,马芳也就留在鲁郡辅佐诸葛亮,狄青率军回蓟,拱卫京师。

同时,霍去病、卫青也是一路连胜,冒顿十分憋屈,一个劲儿的回防,最终撤回了草原,并没有与燕国骑兵交手。

换句话来说,燕国兵不血刃拿下云中。

“云中地理位置重要,寡人册封卫青为云中侯,任云中郡守,镇守云中。”

姬衍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封了卫青侯爵,虽然是最低等的侯,倒也是货真价实的。

霍去病的能力不俗,姬衍自然知道,但无奈年龄以及战绩的问题,姬衍并没有册封什么爵位,而是选择让他担任卫青的副将


状态提示:第334章 科举出四海皆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