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三国技能系统>汉末饮食
鱼)、醢(肉酱)、醯(酸酱,也就是用肉酱和酸酱拌吃河豚或生鱼)

枚乘的《七发》主要用意是激发楚太子对生活重新产生兴趣,从而医治其精神病,其中一发就列了当时的九款“至味”:“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色嫩甘美的小牛肉,配着嫩脆的笋尖和蒲心)、“肥狗之和,冒以山肤”(夹着爽脆石耳的肥狗肉)、“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云梦泽的香粳米,拌着松散的菰米饭,又黏又爽口)、“熊蹯之臑,芍药之酱”(柔韧软糯的焖熊掌,蘸着五香的鲜酱)、“薄耆之炙”(串烤兽里脊)、“鲜鲤之鱠,秋黄之苏”(新鲜鲤鱼片烩溜黄熟的紫苏)、“白露之茹”(打过霜的菜苔)、“兰英之酒,酌以涤口”(用兰香酒来荡口,齿颊留香)、“山梁之餐”(肥美卤山鸡)、“豢豹之胎”(香软的炖豹胎)

曹操的《四时食制》散见于《太平御览》及《初学记》,为严可均辑录整理进《全三国文》卷三内,讲十四种鱼的产地和食用方法:郫县子鱼可为酱、[鱼瞢]一名黄鱼,骨软可食、蒸鲇、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之鲸鲵、萧折鱼,海之干鱼、发鱼,带发如妇人,白肥,无鳞、疏齿鱼,味如猪肉、鳣鱼,黄肥,唯以作酢

顺道一提,《后汉书.方术.左慈传》记录,曹操曾叹宴中没有吴松江鲈鱼及蜀中生姜,可见两者在中原是挺有名气的。《异物汇苑》记有“陈思王(曹植)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

食物品种

主食寻常百姓日常主食为素食,西晋潘岳在《闲居赋》中称:“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就是说明过年、过节时才吃肉。

南方的主食以水稻为主;北方则以大小麦、豆(注3)为主。当时米已有优良品种,如曹丕所赞的新城稻:“江表惟长沙名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也!上风炊之,五里闻香。”(见《太平御览》卷839引《魏文帝与朝臣书》);袁准所赞的河内青稻:“河内青稻、新城白粳,弱萁游梁,濡滑通芬。”(见《北堂书钞》卷

麦饭以麦蒸制而成,因价格低廉故为百姓所食用吴孟宗以此为主食(见《太平御览》卷850引《孟宗别传》)。

除了用大小米煮粥外,也有以豆来煮,详见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麦粥则是以未磨的整粒麦子而煮,这些麦屎粥多为穷人或守丧者所食。

七十年代初在在甘肃嘉峪关出土了一组汉代画像砖《庖厨图》,当中有仕女揉面和手持托盘奉包子的图像,其它的还有持铁叉烧烤图、切肉串。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及:“齐人……以曲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

汉代统称面食为饼:把调味好的面团压平至圆扁形,再放在烤炉上烤至酥脆的称作烧饼;用甑锅蒸熟的包子称作蒸饼;用水煮的面条或云吞、水饺称作汤

饼;面团放在平底铁锅上加油煎熟称作烙饼;用米粉或面粉发酵加糖并把枣、栗、芝麻等放在甑锅上蒸成松糕的称作饵(扬雄《方言》:“饵谓之糕”)。

随着蜂蜜、蔗糖、麦芽糖、枣、果仁、豆沙、芝麻、姜、葱、蒜、奶油、猪油、植物油、鸡蛋、面粉、糯米粉、黄米粉、籼米粉、薯粉、豆粉等原料的调配运用,再加上炭炉、铁锅、蒸笼等的出现,令汉代糕点的品种得到飞跃的增幅。

曹睿曾怀疑何晏面色白润是傅粉之故,便在盛暑时赐予热汤饼给他吃。

1961年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的汉代画像石豆腐作坊图可以证明当时已有生产豆腐及豆制品的能力,汉代的豆饧(甜豆腐脑或甜豆浆),在《盐铁论.散不足》中被称为时尚美食,这反映出豆腐在西汉前期面世不久,传说豆腐是美食家淮南王发明的。汉代已有石磨,做豆浆非常普遍。煮豆浆时豆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凝聚成一层膜,捞起捊在锅面上的膜后晾干就是腐皮或腐竹。

酒在夏时已出现,其它菌发酵的食品如泡菜(菹)和以黄豆或蚕豆所制的酱也随之出现,酒也发展至有澄(清)酒(久酿滤去酒糟的米酒)、醴(又称醪)酒(以糯米短期内所酿制的连糟酒)及香酒(用郁金香或香茅草加进米酒内浸泡,用于宫廷宴饮及祭祀)。周代“八珍”之一的渍即是香酒牛肉。

至三国时更有葡萄酒、甘蔗酒(注4)、乳酒。曹丕就曾下诏说:“(蒲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见《艺文类聚》卷87)

(本章未完,请翻页)当时的名酒首推以酃湖水酿制的酃酒,《续汉书.郡国志四.长沙郡条》引《荆州记》云:“有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为酒,酒极甘美。”左思的《吴都赋》云:“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司马炎平吴后以酃渌酒作为战利品,献于太庙。两者皆可证酃酒在当时的地位。

虽然曹氏父子酷酒,曹操更留下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但因为酒需要耗费大量粮食,东晋时某郡断酒一年就省米百余万斛(见《全晋文》卷24)。曾深受粮困之苦的曹操和刘备都下达过禁酒令,孔融、徐邈曾犯禁。吴的王蕃更因酒而为孙皓所杀。刘备受简雍之劝后大概


状态提示:汉末饮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