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明朝小官员>第370章 刺杀

王天官与彭韶在讨论张超的同时,远在福建三都澳的张超也在与吕师爷讨论这一次京察。现在是隆冬季节了,福建却是温暖如春,让张超十分舒服。可惜小妹还在南京,这一闲下来就有些思念家里的老特别是还没有见过那个宝贝闺女,实在挂念的很。

张超是都察院外派的御史,对他的考察也属于京察的一部分,而吏部尚书竟然可以对他有一票否决权,甚至可以不经过皇帝直接罢黜他,这是张超从来没有想到的。

大明外廷之首的吏部尚书竟然有这么大的权力,有没有搞错,怎么会有这样离谱的制度,这太不符合大明大小相制的制度了吧,别的不说,要是吏部尚书乱来谁能吃得消张超猜想的没错,明朝灭亡跟京察激化了党争有一定的关系。

面对他的疑问,吕先生笑的说道,“东主为官时日尚浅,对京察不甚了了也是正常。

虽然吏部尚书权力很大,但也不能说是一言而决,他需要征得都御史的认可,而且具体做事的是考功郎中和河南道御史,他们的考语也很关键,吏部尚书想一家独大也没那么容易。

对四品以上官员的京察是天子亲自主持的,吏部尚书并无特权。另外对于翰林,科道官员,一般都是很好的考语。自成化京察制度形成以来,一贯如此,已成为惯例。

所以东主您不用担心,对你的京察只是形式而已,更何况天下间要是论政绩恐怕没几个人能比得上您。”

张超听完点了点头,这才像话嘛,成化皇帝那么喜欢任用太监,怎么可能给吏部尚书这么巨大的权力。

四品官一般是参政道员,后世的副高官官员,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副省以上官员属于中管干部,由皇帝亲自考核

而不同于后世的是,副省以下的官员,则统由吏部都察院决定进退,并不是由地方大员来决定的,怪不得在大明,有这么多的官员不愿意待在地方。

而类似翰林院这样的储备高干,给事中御史这样的纪委干部则是会被另眼看待,这也很正常,这两类人群一类不干活,一类是自己人,再怎么考察也不能考察到自己身上。

想起京察,张超就像吞了一口狗屎,按照规定,文官呈上的奏折不能说自己的功劳,只能说自己的不足,最后还要表明自己干的不好,请求辞职。

向张超这样年轻力壮的给自己找的辞职理由就是浮躁,而岁数大的往往就是老了干不动,不能效犬马之力。

这样的奏报呈上之后,那些吏部要拿下的官员往往就会被顺水推舟,赶回家致仕。

要是罢官理由是贪暴,好吧,你就出名了,除了罢官之外,名声是彻底臭了,所以除了实在是名声太臭的官员,一般来说贪暴这样的大杀器是不会用上的。

这也就是史书上明清官员罢官理由清一色的浮躁和年老不能胜任,这往往就是京察和大计造成的,而张超并不知道清名在外的王天官竟然准备给他挂上贪暴的罪名,要不然他不会这么自在。

他这一次到三都澳一来是与福建官绅的谈判算是成功了,那他总是躲在东番岛也不是个事情,需要与这些人见见面,有些东西需要面谈交代一番。

另外就是他这次过来是来迎接南京济世医院的医疗队,这只医疗队组建的并不容易,东番岛这样的荒僻孤岛,又是常年炎热,疫病当然很多。

而济世医院的医生在南京既有社会地位,又有很高的收入,他们怎么可能有动力跑到这个鬼地方来给大兵治病。所以即使张超给出了很高的待遇,但也没几个人愿意过来。

到最后被动员过来的都是对张超极度崇拜的学生,另外还有一个主动报名的,一个很特别的人物,汪春华。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妹难产时说的那番话很快就流传出去了的,她与张超有私情也就成了实锤。这对于一个未出阁的姑娘是非常严厉的打击,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愤怒郁闷无奈抓狂之下,汪春华就想着逃避,她报名参加了这次医疗队,想着来到福建,就可以待到义父身边,而其他人则认为她是想着跟张超相会,小妹点头之后,一路绿灯就这么给定下来了。

另外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两千多名蒋琮调配过来的矿工,还有南直招募的无地的流民灾民,甚至还有一些女子,他们将与福建招聘的一些农民一起作为第一批开拓台湾的移民。

这么多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口音还是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张超在三都澳设立一个大营,按照保甲法打乱了重新分配,对他们开始简单的卫生教育和军事教育。

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夫将作为老师,给这些移民上一堂卫生课而荡倭营挑选过来的军士将训练他们基本的军事知识,让他们可以抵挡土人。张超知道,就算有了这些训练,在荒僻的东番岛,能有一半人活下来了就是成功。

幸亏济世医院和荡倭营都大名在外,这些移民才安心下来,认真学习。而汪春华则是需要给那些女性移民做一些基本的卫生和生育普及,这些苦命的女子往往身世都十分凄惨,被发配到东番岛嫁给军士和移民总是一条活路。

张超一个大营一个大营的视察,看一看这些移民学习的怎么样,等达到女移民的大营后,他十分惊诧的见到了汪春华。

一个张家家仆出身的大夫笑着说道,“三爷与汪娘子好好聊一聊,我等先出去了。”

说完,张大夫示意了一


状态提示:第370章 刺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