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估算敌军规模是个技术活,毕竟在战斗当中,敌人肯定不会站成一排让你一个一个去数。通常情况下,估算的数值是按照和敌方火力投放密度来算的,最主要的参考指标是机枪和各种炮。
例如对方只有班用机枪,而没有迫击炮,那就只是班排级规模,如果出现了重枪机和迫击炮,那就至少也是连级规模了。而如果要是后方重炮打得山摇地动,那再傻的人也知道自己正在面对师以上炮群的轰击,那面的兵力规模当然可以预见。
这个估算方法当然不够准确,但是既然是估算肯定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通常情况下,指挥员宁可重视对方的火力密度,也不会过于追求人数上的准确,毕竟打仗打的是杀伤力水平,并不是凭人数来分猪肉。
向后方发出报告的那个兽人部队本身是连级规模,但是在行进间展开之后,真正与联军交火的部队并不多,结果在几分钟之内就被彻底击溃,然后联军迅速脱离,等到兽人集结部队追上来的时候,早就看不到敌人的踪迹了。
所以兽人连长判断自己遭遇了敌人连级规模的部队其实还是说得过去的,只不过它并没有想到,自己遭到的只是一个加强过的警卫排,带领这个警卫排的正是王顺业。
当初公爵把所有部队编成四个连突围,结果突围行动刚刚开始,二连就被兽人的一顿重炮打掉了战斗力,然后断后的四连又失去了踪迹。公爵不得不早早动用了警卫排这个预备队,接应在混战当中失散的一连,且战且走。
好在撑过第一波追击之后,夜幕降临,通讯基本靠吼的兽人追兵大部分失去了目标,到了后半夜,公爵的主力尽然甩掉了追兵。
天亮之后,公爵清点部队,这才发现突围时的近千人已经只剩下七百多人,不但伤员众多,而且弹药消耗过半,重型武器折损严重,战斗力只剩下突围开始时的一半。
公爵选择自行突围,除去是为了避免联军为了救援自己打成添油战术的原因之外,还担心罗伯人利用海上攻击平台被吸引的近海的机会发动袭击。他是从二十年前一直打过来的老兵,那个时候罗伯人还被称为机器叛军。
他很清楚这支部队在空军方面的优势,一旦罗伯人集结了足够的空中力量,在海上平台的防空能力绝对无法全身而退。所以他才要冒险突围,只要他离开了,海上平台自然没有停留的理由,以丁晨那家伙谨慎的性格,只怕溜得比谁都快。
现在突围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自己的结果,但是公爵身为军人,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所以匆匆进行整编之后,就制定了新的计划,打算带领这支残兵直插印度半岛腹地,向着克什米尔地区进发,而不是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
这是一个很明显舍近求远的撤退路线,一路向东的话,只需要突进一千公里,就能到达贾木纳河流域,那里是联军西南战区与兽人对峙的防线。
如果按照公爵的计划一路向北的话,不但需要穿越印度半岛腹地,多走五百公里,而且需要穿越恒河上游再翻越喜马拉雅山,光从这条路线所要经历的地形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北上计划比东进要困难得多。
但是公爵坚持这个计划。在他看来,罗伯人肯定能够想到自己向东突围,所以等他到达贾木纳河一线的时候,那里肯定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个大口袋。而且他对西南战区的战区力也不怎么放心,十二区的人一向和中部战区不对付,未必会及时接应自己。
而西北战区就不一样了,那里曾经是人类抗击机器叛军的最前线,部队战斗经验丰富,主官胆子也更大,非常愿意主动出击。最重要的是,公爵和西北战区第十八装甲混成师的师长吕南仁有一点交情,相信如果到时候向吕南仁求援的话,他绝不会见死不救。
吕家虽然在西北防线被机械叛军突破的时候损失惨重,但是西北第一家族的影响力仍在,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推动一次全线出击来配合救援行动。这可比突围去西南战区然后指望十二区的人拉兄弟一把靠谱多了。
公爵的这个计划很顺利的就通过了,王顺业虽然心中嘀咕,但是绝不会站出来反对自己的老首长。情治部门出身的郭凯森则同意公爵对西南战区的看法,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那些人身上。而且根据他上岸前得到的情报显然,罗伯人在内陆的军事力量相当薄弱,深入印度半岛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危险。
高级军官达成了共识,其他的中低级军官自然只有服从命令的份。于是部队在休息了几个小时之后转向北方,向着恒河上游进发。
这个时候,陆志超正带着他的连队向西吸引兽人主力。而李易和晨曦则以为公爵仍然会沿海岸线向东,正在奋起直追。
就连晨曦都带了电子设备上岸,公爵当然也不会两手空空,他携带的物资当中就有一批通信器材。再确认已经离开电磁炸弹的影响范围之后,他立刻把这批通讯器材分发了下去,得益于他手下的作战单位缩水严重,这批数量稀少的通讯器材居然能够配备到班,也算是达成了信息化的最低要求。
利用短暂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公爵带领自己的部队迅速摆脱了跟踪而至的追兵,一路向北急行,却因为轻信了当地人的指路,被带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上,在一片沼泽地带跋涉了一天后,不得不退出来重新找路。
这样耽误了时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