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做法,自然是不合规矩的,毕竟吏部才是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而徐清这么做,无疑是在抢夺吏部的权利,这一派系自然不会特别的满意,但好在宋朝本身就有越级提拔的制度,比如说宋朝的宰相很多都是从六七品官直接提拔到宰相这个位置上的,被称呼为参知政事,也就是临时宰相的意思,当皇帝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能够从一介小官瞬间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当皇帝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离开,这些人不算是正式宰相,但却拥有宰相的权利,可以算是一种高级的临时工,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徐清的做法虽然让吏部不满,但徐清还是可以做,再加上他提拔的人员中,并不只有自己派系的人,而是各个派系都有照顾,还有一些则是根本没有派系的中立人士,也正是因为如此,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当然,徐清这么做,也自然会招致一些不满,有的人会认为他这是在结党营私,在用自己的权利拉拢这些年轻的官员,从而让他们听命于自己,对此徐清也很是无奈,且无法反驳,因为这其实是事实,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对于这些年轻官员也没有什么拉拢的心思,但站在这些年轻官员的立场上去想,徐清的帮助等于是帮他们解决了十几年的攀爬时间,直接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去做事情。

这样一份功劳,谁又敢说自己不会被其影响呢?还有一些官员,甚至没有士族的身份,而徐清的提拔则让他们拥有了士族的身份,不仅仅是自己得意荣华富贵永享,便是自己的家族也可以繁荣昌盛百年,这样一份恩德,又有谁敢忘呢?

试问若是徐家的人在他们所控制的领域内犯错了,他们敢判么,根据国法自然是要处罚,但依照道德,徐清是提拔他们的人,说一句恩人丝毫不过分,谁又敢去惩罚这个人呢?历史上像海瑞这样敢于对自己恩人翻脸的人还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帮助自己的恩人,违反国法而站在道德的这一边,更何况徐清是宰相,这就不仅仅是道德更是前途的选择。

所以虽然徐清并没有这么想,但许多被提拔的年轻官员却一定会这么想,所以徐清也无法反驳,这让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同时他也明白,自己这样的提拔终究不是一件好事,制定一套可以让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办法才是最好的,也是最不会让人有什么意见的。

如今的这一套公务员制度,在刚刚定下来的时候无疑是先进的,毕竟他否定了原本的科举制度,从而让朝廷上下所有的职务都变成了可以通过考试而获得的,不再是像原来一样,只有长官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而其他的吏员则是世袭的。

是的,在中国很多人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世袭,所有的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诞生的,这一点确实没有错,但吏员却不是,从宋朝到明朝,甚至清朝,吏员都是世袭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在古代中国有一股势力,叫做乡绅,他们把控着国家的最基层,而皇帝,其实只是最大的那一个地主而已,国家之间并没有完成真正的统合,所谓皇权不下县,正是这个意思。

而徐清的做法,则让官员职位变成了自由流动的,不仅仅是官员可以通过考试和工作获得,吏员也同样是如此,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可发展到如今,这一套制度也慢慢开始落伍,因为这一套制度,对于士族的优待实在是太大了,而对于平民的限制,无疑是致命的。

在晋朝的时候,所谓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无疑是对残酷社会的真实写照,社会逐渐趋于僵化,而如今的宋朝便已经开始有这种味道,许多士族家的子弟一进入官僚体系之中,就能够很快得到升迁,而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即便十分优秀,也很难获得升迁,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士族力量的强大,导致他们无法接受到公平的评判,明明做的很好,但最后获得的成果都被士族们摘了果子,这无疑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公务员跨越到官员这一步实在是太难了,进入官员这个体系后,徐清倒是能够做出改变,比如说让各地方报纸做民调,这些民调都是私下做的,当地报纸做一份,然后由吏部做一份,再有皇帝控制的情报机构做一份,拿这三份民调来做对比,最后得出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答案,选择这些人得以升迁,剩下的一些人,要么维持原位,要么就贬谪。

而公务员很难,因为他们手头上的工作很小,甚至地方上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具体是干什么的,所以民调就无法做,而选择他们从公务员进入官员这一步,都是由他们的上司所掌握的,吏部并不管理公务员,只管理官员,毕竟整个宋朝的公务员多达四十万之多,这么多的人,吏部根本就管不过来,吏部全部官员加在一起不过才三百多人,是所有部门中人口最少的,但权力却是最大的,五品以下官员的升迁调动,全部由吏部来负责。

但三百个人着实太少,所以在宋朝,公务员的提拔是直接交给他的上司,他的上司会写推荐信来推荐他认为表现优秀的下属,然后这名下属才会得到吏部的注意,吏部会对他进行考核,也就是所谓的政审,将他的出身和进入官场之后的表现一一调查清楚,等到通过之后,就会成为预备官员干部,从低位上开始提升,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成为处长,室长,科长之


状态提示:895--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