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底层吏员,也确实不需要这些技巧,而是需要一些更加专业的技巧,为了徐清还专门请了很多人才以制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试,比如说对于司法系统,就专门出考核法律的题目来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法官的资格证,有了这个证书,就可以去任何法院报名参加工作。
还有的比如说捕快,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刑侦能力,对于经济犯罪,就必须要懂金融,如果要搞卫生的,起码要由卫生的专业文凭或者专业,总而言之,就是尽可能把各种门类进行细化,然后招收专业人才来使整个衙门变得更加高效和分工清晰。
并且吏员和官员之间的隔阂也被彻底打破,只要工作的好,从底层吏员升级到官员并不是什么问题,如果学识不够,朝廷也可以对那些优秀的吏员进行大学的专门培训,让他们具备更好的能力来为衙门服务,通过这种种手段,如今宋朝的基层部门可以说是已然大换血,绝大部分的首脑人物,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来的,至于公务员则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来的。
这之间现在唯一的隔阂就是从公务员成为官员,需要经过科举考试,但这科举考试也不单单只是考四书五经,而是考其他许多专业的东西,通过这一场考试,便可以成为官员了,放到现在这叫晋升审查,只不过宋朝人习惯把这道关卡依旧称呼为科举考试所以也就约定俗成继续把他当做科举考试了。
只不过原本的科举考试是举人们参加考试,然后选出来当进士,而现在的科举考试,已经基本见不到读书人的影子了,所有来参加考试的基本都是吏员,从读书人的渠道,变成吏员们升迁的渠道,这无疑让这条通道变得更加专业了起来,至于读书人参加的考试,就变成了公务员考试,通过这种方法,重塑整个科举制度,让他变得更加科学,这就是徐清这十几年才人才选拔上进行的推广。
而事实证明,这一套制度确实要比原本的科举制度好得多,他极大的提高了底层公务员们的办事能力,以及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生来就是害怕未知的,但若是你的人生连一点点未知都没有了,这恐怕才是最可怕的,若是按照原本的制度,你即便再优秀,只要不通过科举考试,你就一辈子只是一个吏而已,而这个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他根本就不考你的专业,只考你的四书五经,试想一个整天趴在工作台上不停工作的人,又哪里有时间去钻研这些经典著作呢?
若是他真的能够考上,也只能说明他没有在好好工作罢了,而如今的这套新科举制度,则是把专业放在了第一位,同时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考评也是折算成成绩打入科举成绩的,所以平日里工作的程度就非常重要了,这也让许多优秀的吏员可以升迁进入更高层去发展,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未来的不是吗。
若是当一个吏员爬到顶峰,他前面已经没有任何路了,他还奋斗什么呢,人生已经一眼望到了头,这种人生比起充满未知的人生来说,更加无趣,人生总是要有意外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才会让一个人不枉此生来这人间走一遭,若是到处都是已经被知道的事情,也确实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但即便有这么一套已经堪称跟现代制度没什么区别的制度在运行着朝廷下发的命令了,但这套制度的执行力还是有着非常巨大的问题的,首先便是所有中央朝廷的通病,那就是不懂得变通,一个政策朝廷怎么说,底下就怎么做,一点都不考虑每个地区的发展不同便制定一样的标准,这就给当地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就比如徐清曾经规定过国家最低工资,当时订的是一个月不得少于十贯钱,这是最低工资,当然考虑到各个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所以这个十贯是可以来回增删的,发达一点的城市可以把这个标准往上提一提,经济不是特别好的城市则可以把这个标准往下降一降,左右差距可以在三贯钱左右,也就是最低七贯钱,最高十三贯钱,以此作为标准。
但等到政令下发到地方,真正执行的时候,除了极个别城市对这道政令有自我的更改之外,其他几乎全部照搬,定为十贯,这在当时直接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毕竟有很多人之所以到比较贫困的地方来办工厂,就是为了廉价劳动力来的,现在猛然把最低工资提高到十贯钱,这已经不比发达城市少多少了,而直接在发达城市设立工厂,就可以当场卖,然后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贩运到全国各地进行贩卖,而在这些贫困地区,交通设施落后,运输的成本往往要占据产品价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让很多商家都退出了这些城市,重新回到了大城市,可以说给许多小城市一记重击,在当时许多县的经济都是下滑的,而不是上升的,后来被徐清紧急叫停,这才算是止血了。
这种情况也不是发生过一次了,还有比如说徐清规定宋朝所有的单位都必须要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想法可以自行构想,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只有一丁点人而已,大部分人还是按部就班,就是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没有任何新奇的花样,这或许就是几种制度不好的地方,除此之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