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汉末称王>第十二章 古心之人

卢方附和道:“武帝之世,与匈奴的关系到了争锋相对的程度,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匈战争在所难免。而当时承文景之殷实,国库充盈,物资不缺,唯一担心的便是常年的战争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弹,因而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与武帝统一思想的意图不谋而合,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路与武帝的理念不合,自然也就有了罢黜汲黯之事。”

最后卢方总结道:“所以,无论是从汉匈战争,亦或是武帝治国来看,武帝之策都是正确的。至少在当时而言是如此。”

许烈静静听他说完后,便站了起来,说道:“我与你们的结论相同,但是其中理由却有所差异。”

说罢,自去案几对面拿过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慢慢品了一口,继续说道。

“武帝所谓‘独尊儒术’,早已不是完全的孔孟之道的儒术了。正如荀大哥所言,董仲舒乃是当时儒学之集大成者,不过他的集大成并不单单只是儒学而已,其在精研儒学的基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了一些变化。”

“其中有一点便是赋予王权神授,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依据,而这才是董仲舒思想受武帝赏识的根本原因。其次便是当时的儒学看似摒弃了法家等思维,其实在治国一道上,却是秉承的外儒内法之意,而《史记?酷吏列传》的叙述正是证明。法非不用,而是换了一种形式使用罢了。”

许烈说完,又端起茶碗,抿了一口,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是许烈的表现

“这茶是真的难喝!要是现在就有炒茶就好了!以后还是少装吧,太委屈自己了!”这是许烈的真实想法。

这时郭嘉问道:“那许大哥可是不认可‘王权神授’之言?”

“要不是这里没人,我都怀疑这小子在给我挖坑了!”许烈抬头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道:

“并非如此!高皇帝起于草莽,历经百折千难,方才扫灭群雄,建立大汉;光武帝作为一书生,乘势而起,又是几经周折,方才令河山重归一统。若说大汉无天命,岂不妄言?然而,有没有是一回事,别人知不知道又是另一回事,董仲舒做的便是后者,即告诉天下人,陛下受命于天,乃天子也!”

郭嘉听后,略一思考,点点头,以示认同。

许烈看了,不禁又是暗笑:“纵使你天赋再高,毕竟还小,对于我这几千年的见识,也是没法抗拒啊。”

荀彧此时却是郑重说道:“许贤弟日后还是少说这些话,为人臣民,纵然无有异心,但是议论天子是否正统之言,终不可取。今日只有我等四人,尚且不说,若是他日,难保不会隔墙有耳。若不小心谨慎,必为取祸之道啊!愚兄知贤弟明于见事、达于人情,自是不必我来提醒,但话到口边,不吐不快,还望贤弟勿要怪罪!”说罢,向许烈一礼。

许烈此刻已有些被镇住了,与荀彧不过初次见面,无有深交,今日之事虽说也不怕他传出去,但是他能掩住不说,已足见是品行高尚之辈。

而且荀彧生于世家,自然不可能不明白交浅言深之害,但是他却如此教诲,哪怕是可能得罪自己也要说出来,这岂是一两分情谊能够解释的?

这是真拿他当朋友啊!

两世为人,不说历尽沧桑,终究见过太多的人,特别是后世那些人生百态,难怪俗语有云:“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此言不虚啊!难怪裴松之对于贾诩与二荀并传不满,此等样人,其行当真如夜光之皎洁,何况是蒸烛?其人当真古之遗爱亦不能比,更何况是人心不古的奸诈之徒?

许烈立起身来,一揖到地,片刻后方才起身,说道:“我虽年少,然所见之人亦是不少,初见面便能如荀大哥这般人物的见所未见,况且荀大哥年未及弱冠,便已有了这古之遗爱的风范,愚弟实在是心中景仰,请再受我一礼!”

说罢,又行了一礼,继续说道:

“今日我等四人相交,言虽少,时且短,然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大家同饮一碗茶,不负今日之会!”此时的许烈哪里还有什么功利拉拢之心,唯有诚心敬服而已!

迅速给三人倒上,端起碗来,说道:“请!”

一饮而尽!

三人也不落后,俱是一饮而尽!

饮罢,四人相互看着,许烈和郭嘉再次大笑不已,纵使荀彧、卢方这般温润君子受气氛感染,也随之开怀大笑,久久方歇。

其后,四人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地方风俗、历史往事,莫不相谈,言笑晏晏,不多久,便已近酉时。

许烈站了起来,环顾了一遍四周,对郭嘉说道:“奉孝,我与方哥还有要事不便久留,今日便到此为止吧,与二君相谈甚欢,望他日再续此缘,就此别过!”

卢方也站起来说道:“阿烈所言甚是,今日我等便告辞了,方定当谨记今日之会!”

荀彧和郭嘉,自知不可勉强,便回道:“两位保重,高山流水,自有再会之日!”

……

四人分别后,许烈、卢方二人带着家丁回到旅店,一夜无话,自是不提。

第二日,早早起来,许烈便让人找来了一封竹简,写了一封信,同时与卢方一同将各自身上的财物拿出来包好,交给昨日跟随的家丁,让其速去速回。

而许烈卢方四人便登上船只,待到家丁回还后,立即扬帆而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古心之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