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炽初中的时候就连跳了两级,直到在原高中上了高一之后,转学到杭城重点高中和许素安一起上的高二。
所以相比较同行的人,刘炽他就比最小的许素安还要小上两岁。
若不是刘炽一米八大高个,刘炽一定是同行人里面最需要照顾的人。
刘炽这样一个小大人就去了y国留学,当初算是一个比较“小龄”的留学生。
但好在幸运的是在赴y国之前,他在国内一直是读寄宿制学校的,而且也曾去澳大利亚做过一个月的交换生,可以说在独立和自理能力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素养。
到了住宿的地方在同行的老师面前,刘炽自称,到了y国后,基本没什么很大的不适应,无论生活和学习都能很快跟上节奏。
许素安对于跟着来到这里的刘炽,表示这些都是她不在意的地方。
由于一开始去y国读几门同学期十分基础的课程,他们所在的是这所理工学院学校,各方面的规矩特别多,要说不习惯还是这些规矩。
比如,一上来同行的老师就用双语再三强调了几点要求。
学校规定不准带水或食物进入教学楼、冬天再冷女生也要穿裙子、等级观念很重,低年级生一定要让着高年级生等等。
不过这些对p大出去优秀的学生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慢慢习惯就是了。
生活细节方面,一开始最大的不适应是过马路,因为交通方向与国内是相反的。
此外就是到了y国最好马上就去开一个账户,这样很多和钱有关的事情就会方便很多。
许素安在课程少的时候,抽空去当地的比较有规模的银行,分布在各地的分行,选择了比较近的方便的银行,办理了几项在y国需要的业务。
尽管网传这边的办事效率着实让人堪忧,甚至有点歧视华人。
但好在许素安挑了个人少的时间点,怡然自得的状态下,处理完事情回学校,看了延时间也不算太迟。
短暂的留学时光,导致在许素安她们在国外的课程十分紧凑,加之工科专业的内容还要整日整夜在实验室里面学习的内容。
让许素安这种一直以来老师引导,自学的情况下很是适应这边学习的氛围。
学习上,由于老师不会来逼着学生读书,鼓励学生自学,所以自己不努力也不会有人来管。
还有语言上肯定会有个过渡期,不懂就要问,多跟当地人沟通,进步就会很快。千万不能不懂装懂或者过于害羞,要不然适应过程就会很慢。
基本上,当地人看起来都很友善,特别是当地的老太太非常喜欢拉人聊天,利用这个机会多熟悉当地情况。平时女生就多找男同学说话,男生就多找女同学聊天,让他们帮忙纠正发音,非常管用。
课上直接提出老师的错误,许多人都在慢慢地适应了欧洲学校更加自由、更加平等的教学方式,这里的老师彻底颠覆了国内传统教师在我心中的形象,他们就像你的一个普通同学或者大朋友,课外活动里甚至比你玩得还疯狂。
同学之间的相处,除了打球、逛街、小组实验、一起拼学期论文或者搞中国晚会之外,你还要学会记住南方人吃豆腐脑是要放糖、北方人是要放盐这样的问题。
你要记住巴基斯坦的兄弟不吃猪肉,还要习惯很多中东小伙伴光着脚进厨房,你不需要惊讶于你的同学已经结婚生子甚至可能还打算娶第二个老婆,你也不要惊讶素食国际友人是连炸丸子都得用蔬菜做。
各种各样的文化、教义、风俗和习惯让我渐渐学会了包容和谦让,还有尊重。
让人感到自豪的是,出门在外尤其是在国外的学生们,在遇到困难,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不会只想到找学长帮忙,也不会只知道跟妈妈哭诉了。
时光匆匆,抛去刚来的时候安定状态中不稳定的因素的几天,许素安都觉得每天醒来很是充实。
理论知识的拓展学习的同时,晚上跟着许素安在来之前就邮件联系了她心仪已久的有权威的导师,在实验室拼尽全力地查找文献,学习着实验操作方面,提高着更高级的动手能力。
时间不长的留学时间,往往就是在这种转态下,练就了许素安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性格上也让人磨练得更坚强,一个人生活的艰辛,让身处他乡的人无比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更加懂得爱护家人,照顾朋友。
留学y国,不仅仅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成长阅历丰富的过程。
留学时候在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让她作为工科女也有资本回到p大有继续跟进研究的机会。
兜兜转转,许多人在穷游欧洲锻炼出来的口语,让他们得以胜任新东方英语老师的岗位。
凭借专业的知识也让有些人收到过中软国际和ibm的入职通知书,兜兜转转又回到留学行业,同学生共同成长一起奋斗,用自己切身的经验帮助每一个学生完成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台阶,完成理想最初的雏形,这让做着这份工作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样也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努力的学生。
当初选择留学,和国内的同龄人比起来,也许让那些人了一些无忧无虑的快乐,但多了一份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感。
短暂的留学生活会无论在什么程度上都因此而让当事人受益终生。
不过有的人不是都有着清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