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明流贼>第四十五章 困兽

万历十五年间,戚继光一方面修建长城,完备城防,一方面不懈练兵,针对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特点,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车营战法”:每四人推一辆战车战车,车内放置拒马器和火器。战斗时将战车结成方阵马步军以战车为掩护,先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敌人的骑兵,靠近后步兵使用拒马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敌军后退时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

而朱启明现在训练的,正是这种战法的改良版。或者说是低配版。

使用车营列于阵前有几大好处:

一是可以安定临战士兵的心神,不至于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依靠,只能凭借血肉之躯抵御敌方的冲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控制住部伍,以完整的阵型迎战。二是车营充当了甲胄的角色,面对骑兵的箭矢抛射和冲击,能减缓冲击的力度。让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无计可逼。行则为阵,止则为营,以车为正,以马为奇,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这种战法和现代的装甲步兵战法极其相似,都是借助战车保护士兵,远程打击(火器)、中程打击(弓箭)和肉搏武器(长枪)交替使用,与现代有装甲集团军的火炮摧毁、重机枪火力压制、近身格斗的立意完全一致。这么先进的作战理念,最可惜的是随着戚继光的去世而逐渐荒废。而浑河一战,最近通这种战法的最后一批戚家军壮烈殉国。明军的其他部队更是畏敌如虎,何谈恢复荒废已久的车营战法。

即便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这些起义军,也更多的是利用朝廷疲于两线作战的缺点。大跨度、长距离的机动作战才得以取得辉煌的战果,占据一方。即便如此,最初也是被打的灰头土脸。

朱启明深知,骑兵的培养是长久的选择。而火器比较好操作,眼下的工艺改革之后,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能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对付最终的敌人,必须重新恢复戚继光的战法。

《练兵纪实》记载着戚继光曾建立了七个车营,每营装备有重车、轻车。车两头设有长辕,两头皆可驾马,可进可退。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马,六名管炮,一名车长,一名舵手。另十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四名,两名为藤牌手,两名为镋把手,队长、火兵各一名。轻车配备十名士兵。每营兵车一百二十八辆,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而朱启明没有这么多的人可以使用,他这两万人满打满算也只能建七个车营,可也不能不要其他的兵种。

作为一个理科生,回到这古代,除了读的那些历史有帮助之外,剩下的就是肚子里的现代知识了。指挥战争这种东西,还是交给会的人来比较好。故而朱启明训练的这些人只是作为一种示范,接下来的仗打好了,再向全军推广。

在士兵们互相演练攻守的过程中,朱启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虎蹲炮好是好,但射程太近。往往不能够在远处压制敌方的进攻,而弓箭的射程虽远,越远却也威力越小。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解决。

马槊那玩意实在很难搞,民间艺人即便是会的,制作周期也是贼长。短时间内,朱启明是看不到他设想的上万骑兵如墙而进的情景了。至于什么马枪,训练枪骑兵之类的,还是缓缓再说吧。

取代弓箭的东西倒是有。弩,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回头可以把弓箭手的任务分给辅兵去做,现有的弓手转化为弩手,试验一下是否可以增大阵法的威力。

......

汉中城已经被围了七天。

李定国早已填平了城外的护城河,他的骑兵分出去专门劫杀出城报信的人。但似乎贺珍并无求援的想法,估计他是想耗死城下的大西兵马,然后等待总攻。

现在的汉中城日日都会被大炮轰击,城墙上的守兵时不时的就能感受到一阵地震般的颤抖。好在城墙够结实,远处的火铳威力不足,不能够一下子轰塌城墙。

可即使如此,第六日的时候,仍然有一小段的城墙被毁了一个大口子。

双方围绕着这个缺口展开了一番血战。

中升起,数千士卒疯狂地冲了过去。然而冲了进来之后,原本整齐的队伍一个个顿时由精兵变成了乱兵,原来贺珍迅速的做出了应对。

城内的兵马早就准备好了,大西兵一冲进来,便面临着弓箭的洗礼,然后就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格斗。

刀剑相碰的声音不绝于耳,惨叫声也此起彼伏。

血花在空中弥散,身体在兵器进出时冰冷。

而且,大顺军也是有火器的。

火铳的声音很快响了起来。这是死神的号召。

密集铅子将它前面的道路封住,大西军的支援兵马无法更快的进入战局。第一批的兄弟被堵在了缺口处,他们死命的想要更进一步,但换来的却是死亡的代价。

大西军这支进攻兵马是由****利指挥的,他眼见突破不成,便果断向李定国请示,要求撤出。

此时,城墙上的厮杀也在继续。和突入城内的弟兄们一起作战的,是蚁附登城的刘进忠,而且他为了一雪前耻,还组织督战队,敢退者则立刻斩杀!

此刻,刘进忠也听到了城里砰砰响起的枪声。他心知不妙,大西各部之间或多或少会有些竞争的意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领之间的友谊,见自己的同袍有难,手上立刻又加了些力度。试图以此来减轻突进城内弟兄们的压力,然而他还是错估了贺珍的本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困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