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甲就把这个方法教给了部族的人们,那一年粮食大获丰收,因为庆甲善于用火,部族的人们就称呼其为炎帝,这就是第一个炎帝。炎帝后来又发明了耒,又在耒的基础上将其进行,最终改进成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解决了吃的问题以后,人们少去了奔波劳碌,那时候娱乐节目很少,不像现在上网聊天,看电视,旅游等等的,从而导致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上财富的剩余又导致贫富开始分化,内斗由此开始,促使一部分人开始渐渐向东迁移寻找自己的乐园。
炎帝的迁徙路线是沿着渭水向东,然后顺着黄河南岸一路向东发展并与当地的东夷集团形成了犬牙交错的状态,到黄帝到达的时候,炎帝氏族早已在中原地带扎住脚跟500年了,那时候炎帝的名字叫榆罔。
涿鹿之战
两大部族相逢之后,开始时相安无事,毕竟两部族血脉相连,而且也没有实质性冲突,一个放牧,一个农耕,不相互影响,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那个地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即使有那么一点儿矛盾相互道个歉就过去了。总而言之,两部落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黄帝是一个聪明好学之人天资聪睿,接触不久他发现农业种植比游牧先进的多,生活上保障更好,产的粮食储存起来随吃随取,放牧整天劳碌,不是个事儿。于是从炎帝部落那里学会了种植,并从中开发了很多品种,从原来的黍、稷发展到了五谷黍、稷、菽、麦、稻。农业生产工具也大大提高,畜牧和农业的双向发展使黄帝部落旱涝保丰收,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按道理说这样神仙般的生活也该安生下来了,但是黄帝并不这么认为,他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没有大的野心是不会从陕甘边境一路迁徙到河北大平原,没有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是不可想象的。炎帝部落的首领是榆罔,榆罔的才能根黄帝没法比,对各部落的管控能力渐渐变弱。
也是天公不作美,气候的变化正在加剧,河北大平原不可避免的进入到温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大概推算是气候向南方推进200里左右。气候的变化是这个地方水资源开始减少,黄帝氏族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农耕时代,其实黄帝各部落发展很不平衡,后世称的“戎”都是黄帝部族的后裔,到周朝时还有记载骊山之女为天子,也就是说骊山戎还是母系制度。那时候无论农耕还是畜牧,都是靠天吃饭的,尤其那些逐水草而栖的部族生活更加困难,资源越来越短缺生产力没有长足发展,资源争夺战一触即发。
炎帝还是河北大平原的首领,但是黄帝并不归炎帝管辖,爆发战争的导火索是炎帝向一个制造陶器的部族和一个制造生产工具的氏族大量征用物资,这两个氏族不堪重负就投靠了黄帝,这两个氏族对炎黄部落都十分重要,黄帝得到这两个氏族当然特别高兴,炎帝大为恼火,跟黄帝要黄帝是当然不给的,到最的肥肉谁会吐出来,炎帝说你给不给,信不信我揍你,黄帝说我也不是吓大的怕你这个呀。针尖儿对麦瓦儿的你来我往火气越来越大,就干了起来。
黄帝从游牧时代转入了半农耕时代,在河北大平原上的势力十分强劲,而炎帝对其他部落的控制力正在下降。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别看炎帝部落走向了没落和黄帝打起仗来黄帝还不是个,战争初期黄帝节节败退大仗小仗不计其数,黄帝是胜少败多。通过长期跋涉的磨练,黄帝部族练就了坚忍不拔的个性,也是个不服输的主,相比于军事而言黄帝与炎帝是不能比的,就这样黄帝部族一路退守到涿鹿附近,几乎退出了整个河北大平原,这时黄帝也有些发慌了,一面向原住地的部族求助,一面设法稳住局势。涿鹿的时候在那时还十分温和,非常适合游牧部族生存,平原与丘陵纵横交错能攻能守,再加上有了生力军,黄帝决定在这里一战定乾坤。现在看来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两军在涿鹿阪泉一带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长期的对峙对黄帝来说无所谓,毕竟他的部族适应游牧生活,吃喝不成问题,
//
天才【2345xs.cc 2345小说网】本站地址:。手机版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