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全音阶狂潮>第一二七八章 上半场
之间。何沛媛之前都只大约听过戈特这个名字,其他的是一慨不知,不过在这次新作音乐会的曲目确定之后,何沛媛就通过男朋友对戈特的音乐成就有了全面了解,还听了cd呢。

何沛媛自己对先锋音乐艺术完全没兴趣,所以也没敢对戈特抱多大期望,这姑娘审时度势仔细分析后认为不能指望戈特有什么常超发挥去提升这次新作音乐会的整体艺术高度,相比之下更老一辈也资深得多的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里茨是时隔几年后推出个人的第九部声乐管弦乐团作品,不光被乐坛寄予厚望也让何沛媛看到一些拉高平均分的希望。

何沛媛不会奢望一场新作音乐会能成为被全世界乐迷津津乐道的“神演”,这姑娘只是不想看到乐团前辈们的辛苦和热情被别人拖了后腿,如果因为前面的乐曲太烂而让听众失去艺术耐心甚至迁怒于下半场,那么音乐会就会失败,那么同胞就会失望,然后乐评人也会落井下石,然后……简直不敢想象。

其实何沛媛是杞人忧天了,纽爱不会拿在业内外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作音乐会做过于大胆的冒险尝试,首席指挥和艺术总监不会在遍布全球的那么多的选择中犯糊涂,而已经站在行业之巅的作曲家们对名誉的珍重更不会输给突然冒出来的旋律暴发户。

事实证明了戈特此次的新作依然不失水准,虽然那些奇怪的音乐语言或者天马行空的乐曲结构依然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但是曲子中能听辨的能思考的部分也不少,而且整体上来看作曲家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取得了新进展,甚至可以说已经进入完善阶段了。

如果现场有熟悉戈特的听众今天应该是倍感惊喜的,而大部分冲着纽爱或者耶罗米尔来的听众也不会不给面子,一直都在耐心听音乐。乐评人向来就很喜爱戈特,若干的乐评人都把对戈特这类作曲家的深入欣赏当成区分自己和一般乐迷的证明,而今天的作品会让那些乐评人欣喜地找到更多的证据。

一刻钟差一点的时间后,今晚第一首曲子结束,看耶罗米尔的收尾动作,他对作品是充满了信心的。

反响挺不错,掌声立刻就响起来了,全面普及,虽然有那么一些人边拍手边左顾右盼,也有一部分人的动作显得不是那么投入,但是也有不少由衷欣赏的神情。总之从过程和结果来看今天的第一曲已经很成功了,作为一首不以取悦听众为目的的作品能得到这样的反响已经是艺术的胜利了。

华人华侨也都挺大方地鼓掌,虽然有不少人处于跟风甚至懵懂状态。不光那些平时不怎么接触艺术的非文化人士还没感受到严肃音乐的乐趣,杨景行的校友们之中似乎也存在明显的茫然,想必第一首曲子跟他们心目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实在是大相径庭。

西方听众的演技要好一些,不光鼓掌显得问心无愧有的放矢,一些人甚至若有所思如有所悟,只是都不持久,掌声很快就消减下去了,起落之间就像一阵风吹过。

耶罗米尔的确老道,他就像事先精确计算过一样充分地利用了这十来秒喝彩的时间而又不显出一点仓促,指挥家绅士地变换了几种致意的动作表情之后恰恰在掌声就要完全消失的点很自然地衔接到朝作曲家抬手,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介绍:“女士们先生们,戈特先生。”

作曲家款款起身,还要当音乐界的蒙德里安呢,不光穿的是燕尾服,一身作派简直像是回到了封建社会。

观众们还是给面子的,不少人朝作曲家看过去,并让掌声再度热烈几秒钟。台上指挥家也鼓掌并跟作曲家互相致敬一下,然后就下台去了。下一个节目要跟一对著名男女歌唱家合作,又少不了一通繁文缛节。

指挥的威严似乎不光对乐团起效,耶罗米尔在台上刚一消失,不光几十位乐手顿时放松了下来,观众席上更是迫不及待嗡嗡起来,感觉大家都有很多需要抒发的东西。

杨景行又能抽空瞄手机了,没消息没电话,没准何沛媛还真睡上懒觉了。

大概是去后台喝了口水或者是走什么过场,耶罗米尔一小会就回到了台上,观众席上还没聊够的人慌忙鼓掌讨好。

戈特当然是世界知名作曲家,或者用四零二圈子里的说法怎么也算行业一线,戈特也完全有资格在所有作曲大师班上教授他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像今天这样的场合主办方就不会贸然给戈特加上大师的称号,否则必然引起非议。今晚的第二位作曲家莫里茨就不一样了,不管什么何场合什么人称呼莫里茨为大师应该都不会有人过多质疑,首先是年近七十的莫里茨在年龄方面已经完全合格了,而且这个老头的艺术成就也是受行业公认的,从业几十年大大小小的作品肯定不止一百部了,虽然目前还没有《丁桑鹏第三交响曲》这种广泛演出流传的杰作,但是莫里茨在乐坛甚至艺术圈里的社交活跃程度和人际关系可都远高于丁桑鹏这位早几十年出生成长在东方一生经历了很多但始终都没放下傲骨和清高的前辈。

这不,耶罗米尔笑嘻嘻的走上前开始用搞气氛的方式介绍作曲家了,还调侃了一下莫里茨的对打击乐的情有独钟,说是准备超越《马六》里的超大木锤呢。台上台下一片笑呵呵,充分显示了指挥家和作曲家之间深厚的友谊。

合作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也是一线歌唱家,跟纽爱有良好关系也很受听众欢迎。杨景行曾经听格林提过这位


状态提示:第一二七八章 上半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