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魔君霸宠:至尊妖娆妃>第八百三十六章 现代记忆

柴静关于雾霾的《穹顶之下》,在新媒体引起轩然大波。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我们悬在头的一把尖刀,很可惜的是,《穹顶之下》已经消失在络,只能从友的盘里一窥。看完之后,不难推测为何会被雪藏。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任何不和谐的声音都只能和谐。面对柴静并不咄咄逼人的质询和相关部门的尴尬处境,我想柴静还是维护了一个新闻媒体人的良心。她说“我只是为了我的女儿”。我相信她的原因。过去十几年,柴静的坚持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以后的十几年甚至更长,她应该会为了自己的孩子,想要努力改变这个国度。像是我想要朵朵吃到安全卫生营养的狗粮一样,她想要她的孩子生活在一片蓝天下。

我们产生恶念,是因为不加以抑制自己的yù_wàng,无所畏惧。人最怕的是无所畏惧。总是有人说,我们国人缺少信仰,突然之间我领悟到或许我们并不是缺乏信仰,而是我们不害怕任何东西,只是一味的往前冲,一路毁灭。能有些东西唤起我们原始的“善”,总是好的。“

2014年的结束,2015年的开始。好像每一个人都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好像曾经幼稚到抬头45度的我们一夜之间长大了。

2014年,其实最大的感悟好想是自己学会了放手。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太多事是我们想尽力而为,最后却只能无能为力的。有时候,我常在想,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强装淡漠,似乎不在乎天地间的风云变化,一个转身,又后悔自己不曾努力。有时候,又知道这些残酷的根源是因为自己终于开始从年少无知的自我抽离,开始在不大的生命间隙了插入一些人,一些事,不管好坏。硬生生的把一点一点的自我挤出生命,那么痛,那么难受,那么的快速生长........

那些人。时间替我们留下了一些人,也提我们删除了一些人,有些是自己想留下的,有些人是自己主动删除的,有些人却是被时光,没有吱声的删除的。一年半的时间,我似乎也没有和同宿舍的几个姑娘有多亲密,总是分成几个小集体,而我似乎在游离。我曾感到茫然失措,但此刻却又笃定万分。没有跨出象牙塔的人,都有些天真到直接的行为,尤我更甚。每一个人都我都能说出一二。都迫切的证明自己是成年人,但又会因为自己的小脾气暴露自己未成年的心性。谁叫我是小话唠呢,心里面不害怕任何事情,似乎也什么都敢说,可惜总是被人误解。太过敏感的年纪,任何一个说错的字都是心口的一根刺。我一直相信字可以影响世界,所以我这个人在字从来不伤他人,因为这是记录,或许有一天,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给他人带来影响。但是我似乎好像不在乎得罪任何人,也不在乎被谁伤,为什么呢?我曾问我自己,后来我想,或许是因为我的心不在哪里。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是我的依靠和支持。做不到像一个球一样的圆滑,看到一些圆滑的用力过猛的人又会感到难以抑制的恶心。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大学我们的青春,为什么要教我们那些世故人生,为什么逼迫我们浪费青春投入这无味的人情世故?一个本来青春无敌的人,洋装自己人情通达,难道不一个佝偻着的小孩更加滑稽。话虽这么说,但理想主义的自己,也正向现实主义里滑去。我们本该在理想主义里无所畏惧,偏偏在现实主义里沉默不语。我曾试着洋装自己是懂很多人情世故,后来发现不过是跳梁小丑,了悟这些不能改变的真相,却松了一口气,干干脆脆的投入自己世界里,看看书,写写字,逛逛街,聊聊天,争取自己想得到的,放过自己求不到的。

那些事。其实对于事件,好像都没有值得纪念的。在那样一个说的好听适合养老,说得不好听沉闷无趣的城市里,人都过的压抑和索然无味。好在,还有一些聊以安慰的兴趣。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我待的这座城市,我爱它吗?显然不是,但我又常被它打动。那这样生活着吧,能够在国那么多城市里偏偏选择它也是缘。

好像说了那么多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我想,应该是我开始变老了,面多事物都只会安然接受,都不会去思索和质疑。思索和质疑了那么多次,却无力改变也是会疲倦的吧。

当我看到申赋渔《不哭》的时候,内心其实很排斥。为什么?这本书的装帧太过刻意。只因在我的意识里“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半年前,通过一些渠道,曲折迂回的从台湾买来一本书,结果装帧,排版极致的绚丽,一页纸却只有寥寥数字,内容也如鸡肋,食之无味。代价高昂,换的一个教训。因此看到有类似刻意用力排版的书籍,总是会略过。《不哭》是好友极力推荐,无奈之下保证会阅读。在书堆里待了半月,才开始阅读。

《不哭》用一个个社会新闻串联在一起,引导人们去思考这个社会的人性的光辉和阴暗。一路读下来,其实在跋之前,即使总是因为击内心的柔软而眼泪汪汪,但并没有让我写下些什么的yù_wàng。但在跋之后,我开始思考,这位作者,促成这本书的人的内心想法。

回过头来想《不哭》,它客观,语言平实。每一个社会新闻,篇幅都不长,简洁的叙述事件的始末。“简洁即力量”。语气像是在说,邻居家打破了一个瓷碗般的平淡,但是在那平淡之后,瓷碗碎掉的声音又是那么的掷地有声。


状态提示:第八百三十六章 现代记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