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号,是第二十五期梨园春节目,小包和高姨沈姨卢明明坐在在家里观看直播,今年夏天一直干旱无雨,县里就继续打机井,目标是每六十到八十亩一眼机井。就需要上万口机井,这几年时间里打井队已经完成完成了两千眼,但大面积干旱情况下,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全县上下就很着急,连不事生产的县城里也笼罩着一种急躁情绪。
这一期的梨园春节目就很贴近实际生活。两小时的节目,前一小时是名家名段和本地演员戏曲翻唱和半小时的四不像节目,说它是四不像,它像音乐小品,又像新编民间小调,还是个小戏剧,又像个单独小歌剧,半小时的节目,取名叫做乡村小剧场。后一小时搞的就是戏迷擂台赛。
新苑传媒率先推出制作一些小剧目,融合嫁接农村观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民间小调和戏曲片段,改换歌词,结合一些反映当前农村道德现象的小故事,揭露诸如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孩子教育、家庭和睦、邻里之间小矛盾之类的问题,做得有声有色。
金谷春传媒不甘落后,也创办了个同样性质的节目组,模仿着搞了个乡村大舞台栏目,时间上扩展到四十分钟左右,在县电视台每周六晚八点四十五,转播两集连续剧之间播出,效果反应极好。
小包在25期梨园春节目上看到贵宾席上请来了两位嘉宾,省豫剧二团的唐西成,省曲剧团的胡喜华,名家名段上,两位艺术家表演了自己的经典唱段,为戏迷点评优缺点,给节目组作出专业指导。
高姨说:这几期的节目里,经常出现一些著名戏曲演员,咱们显得老百姓有眼福耳福了,常相玉就又来了两回,虎美林、刘中河、马京凤都来过,还上场唱了戏。还有那个剧场,编的都是咱农村实事儿,演员演得也好,这个节目实在太好了,就是每星期才一次!
张正新负责的慎阳文学期刊,他和冯继云做主,创刊号第一次印了十万册,通过邮局的预订发行,本地和市内,销售不足一万册,余下的全部销到外地。不料,这赔钱的事情就是招啰嗦,全国各地的邮局发来大量订单,要求增印,数据汇总上,这部分有超过十万个订阅者,主要是报刊亭的零售商订单。还有读者直接汇款到编辑部来,要求邮寄购买,光是这一部分,就接近一万份。这一本就赔钱两块五,张正新不敢做主,就找袁凤林汇报。
袁凤林在常委会上商议一下后说,这是小包的小说影响力带来的效应,但咱们也得讲效益吧!那些寄钱的,给他们加印一万份,其它的,在第二期上发个声明,以后咱们会发行全本的,创刊号就是创刊号,不会再加印了。
第二期,冯继云和小包还很保守,计划印十五万份。甘萍和施楠建议说,你们看着吧!二十万也不够!
七月份的第二期是在六月二十八号外运完毕的,到了五号,就有电话打到销售科,要求加印,销售科的答复是,等其它汇总数据到来后统一安排,月底发货,但要先收定金。
到了月底,各地反馈来的数据显示,整年半年订阅用户达到四十万,零散订单还有十一万。这个数据对当前文艺期刊来说,超过五十万份的发行量已经是很少的了。文摘类是个例外,文学类期刊中,像小说选刊这样的著名期刊才不过十万册左右。
甘萍提醒说:依靠小包一个人的力量,创建一份期刊是不行的,这些征稿水平确实不怎么样,现在就只有一个办法,邀请刘总,由她出面,协调几位当红作家来定期投稿,提升期刊整体水平。将来,即使小包的作品连载完了,依旧有一定的号召力。要不?干脆!你自己来写一部,请小包指导修改?
张正新苦笑着说:我这水平,能入小包的法眼么?
施楠说:不试试怎么行?你先写个故事提纲,找刘总提意见,最好小包指点一下,咱们再回来充实,就算咱们合写的也行啊!三个人头对头商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