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穿越重生>明鹿鼎记>【0527 朝鲜的朝会】
不是可以为我们今后的事情提供一份依据吗?”金瑬立刻开怼模式。

韦宝很清楚,支持李倧的人,自然希望李倧加强王权,坐稳大位。

不支持李倧的人,才会希望李倧一直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不希望李倧的父母得到加封。

随后是朝鲜大臣各派之间的无限争吵模式,他们越吵越高兴,似乎全然忘记了今天朝会还有一个外人——大明韦公子。

韦宝则彻底安心了,因为他似乎一下子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很多时候,韦宝并不喜欢当主角,而只是喜欢作为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黄雀而存在。

成功者一般都不是从头到尾咋咋呼呼,始终冲在最前面的,那种人通常死得快,韦宝深明此理。

等了近半个时辰,李倧也始终这么任由一帮大臣争吵,等到他们声音渐渐小了,李倧才出声打断。

“使臣大人,能不能对目前朝鲜周边的局势,对我们提一些指导谏言?”李倧对韦宝道。

韦宝算是彻底明白了李倧今天的意思,就是个后世的高级领导人交流大会的意思啊。

不过,后世这种高级别的洽谈,一般都是很私密的,两个巨头在小房间聊天好吗?你把我跟你这上千大臣整在一起,不太好吧?

朝鲜的周边关系是很复杂的,基本上和辽南的情况差不多!甚至难度更大。

所以,外交问题一直是朝鲜王工作的重点,换谁都一样。

仁祖年间,随着后金的兴起,延续两百多年之久的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也进入尾声。

仁祖反正时的一个大义名分就是光海君忘恩背德、欺瞒明朝,因此仁祖继位后表现出更加亲明的姿态。

然而,明朝却认为仁祖篡夺了明朝册封的合法国王光海君的位置,不愿承认仁祖王位,甚至有“声罪致讨”的主张。

仁祖继位后,以仁穆大妃(昭敬王妃)的名义上奏明朝,通报仁祖反正的情况,并派李庆全赴明请封。

明朝方面暂时没有下文,不知道是忘记了,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延,反正大明朝廷的办事效率一直不高。

不过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并未因后金的威胁而成为同仇敌忾的联盟,相反在暗中互相猜疑、防备。

仁祖时期,朝鲜的明朝之间最棘手的问题还是东江问题。

明朝用来牵制后金、联络朝鲜的东江镇开府于朝鲜椵岛(皮岛),一直被朝鲜视为祸根。

然而仁祖继位时,需要得到明朝册封而依赖东江平辽总兵毛文龙的协助,所以表面上的关系还算融洽,毛文龙也先后三次上奏明廷,为仁祖请封做出很大贡献,仁祖则在册封前夕的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为毛文龙立颂德碑于安州。

不过,仁祖政权从一开始就判断毛文龙没有牵制后金的实力,只能给朝鲜带来麻烦,加上毛文龙部下本身也有强买强卖、劫掠朝鲜等不法行为,两者关系因而很快转入紧张,丁卯胡乱时,朝鲜抱怨毛文龙不及时来救,毛文龙则认为朝鲜引导后金来攻击他,双方的矛盾陡然升级。

仁祖嘱咐都元帅郑忠信说:“西路(平安道)之事,非但胡也,毛将终必贻祸我国,其地将领不可不预备以待之。”也就是将后金和毛文龙共同作为朝鲜的防备对象。

仁祖继位后,标榜亲明排金,故中止了光海君时期对后金的国书往来,表示要和明朝“协力讨虏”,以后金为假想敌来强化军备,甚至仁祖表示要“亲征”后金。

不过,这只是一种姿态而已,仁祖政权没有勇气与实力去招惹后金,所以实际上采取的是尽量避免刺激后金的政策。

一个代表性事例是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要派人去咸镜道巡边,朝鲜君臣生怕其挑衅后金而惹祸,不仅仁祖亲自劝阻,备边司也拟定了回避策略,以备毛文龙征朝鲜兵的情况。

仁祖朝延续并深化了光海君时代的对日和解政策,但因丙子胡乱的爆发而产生波折。

就在仁祖反正那一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将军(朝鲜称“关白”)德川家光袭职,负责日朝外交的对马岛于同年冬派源智次出使釜山,祝贺仁祖即位,并将德川家光袭职之事通报朝鲜,希望派遣通信使以维护德川家光的地位。

朝鲜爆发李适之乱,李适军中的“降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因此在仁祖逃亡途中,朝臣李廷龟和吴允谦主张借兵日本,仁祖病急乱投医,竟一度同意,特赦有罪之臣李景稷并派其去东莱倭馆借兵,后因有所顾虑及叛乱被迅速镇压而未付诸实施。

“你们怎么会想到向日本借兵?简直荒唐!即便大明有困难,可能一时半会没有办法直接出兵帮助你们攻打叛军,却也决不能想到向建奴和倭寇靠近啊!”韦宝叹口气道。

李倧闻言,急忙点头道:“我们并没有这么想,只是,使臣大人请体谅朝鲜的难处,如果叛军势大,朝鲜危机,该怎么办?”

李倧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抱住大明的大腿。

而朝鲜大部分的大臣的想法,则与李倧的想法是不同的。

各个派系身后都是各地的世家大户,这一点,与大明的情况何其相似?

倭国经常打朝鲜,但是不少世家大户,不少两班大臣仍然会想要向倭国靠近,并且从倭国借兵,与倭国亲近!

大臣们对建奴的仇视态度是与李倧一样的,对毛文龙的仇视态度,也与李倧一样。

所以,在对外关系问


状态提示:【0527 朝鲜的朝会】--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