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来了,兰陵笑笑生这个名字。我上学那会儿我还偷偷找过他写的小说看过呢,就是写那本书的啊。”
刚到戚府门口,秦良玉猛地一拍脑门,想起了已经到了嘴边但是没说出的那句话。
赶紧回头望了一眼那辆刻意放慢脚步的马车,心底一笑。
《金瓶梅》这神书竟然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伯写的……
难怪刚才觉得这老伯有种沉迷酒色的神态,看来自己的判断应该也没错。
“写哪本书的?”
同行的小蔡还糊涂着呢,忍不住问道。
“呃……一本不太适合小孩子读的书……”
秦良玉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本书,只能这么含含糊糊的回了一句。
把捕到的黄鳝都交给小蔡,吩咐她送去厨房,接着便打算找戚继光通俚氖露。
结果刚迈出去半步,她又想起了什么,赶紧回过头来,郑重其事的叮嘱道:
“小蔡,你的年龄还小。这几天在家里务必记得一件事情,离那个老伯远一点。”
说完这些,方才放心的拔腿跑向了后院。
戚府门口只留下仍旧一头雾水的小蔡。
“我年龄还小?我可是比姑娘你还大一岁啊……”
摇了摇头,不明所以的小蔡捧着两人捉到的黄鳝,挠着头走向了厨房。
另一边,跑到后院的秦良玉则是气喘吁吁的向师傅通报了老友来访的消息。
一听这来访好友的名号,戚继光便笑了。
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走到门口,抬头看了看天。
忍不住戏谑道:“这位仁兄,倒是会来,这是赶着饭点儿来的啊。玉丫头,你现在出去,买一坛好酒回来。”
“师傅,家里应该还是有一些酒的。”秦良玉善意的提醒道。
“哈哈哈,你听师傅的便是。去那家咱们常去的酒家,买最好的酒。”
安排完徒弟出去买酒,戚继光背手踱着步,便朝着院门方向走去了。
戚府堂屋里,戚继光和王世贞寒暄过后,已经就坐于饭桌之前。
王世贞先端起一杯酒,斟酌了一下语言,说道:
“元敬,官场之事,你也不要过于在意……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僚在为你惋惜的。只可惜,当下这朝堂上的气候,没人敢替你说话。你且再等等,待寻到一个好的时机,为兄一定会试着再举荐你……”
王世贞的话没有完全说完。
却见戚继光抬起手,摇了摇头,示意对方不要再说了。
淡淡一笑:“我已对官场之事看的淡了,幸好眼下太平盛世,四海安乐,并无大的战事。我这种粗鄙武夫,在这朝堂之中,也无甚用武之地。”
轻啄一口酒,戚继光继续道:
“此事实乃我大明之福。就让我继续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吧。”
王世贞叹了口气,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笑道:
“罢了,罢了,是为兄的错。今日咱们不说这些,只叙旧说文,说些风月雅事。”
说完,他给自己倒上了满满的一杯,并且从怀中掏出一本书。
“愚兄在南京兵部甚是闲逸,素来无事,便写了本书。来,元敬,为兄拙作,你给品评一下?”
戚继光微微一笑,饶有兴致的接过这还带着体温的书本,随手翻看了几页。
不过看了几页之后,戚继光就有点说不出来话来了。
他神情复杂,有些犯愁,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老友写的这本书。
这本书乃是小说。
这个也倒没什么,至明朝万历年间,社会上的小说作品已经很多了。
虽然许多古板的读书人仍旧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是闲书,无用之书。
可架不住群众喜欢啊。
社会上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戚继光本人只略读过几本小说,对于这种文体,算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只不过,手里的这本小说跟他之前了解的还是差别不小。
不是基于以往的民间故事或者收集现成的话本编纂而成。
似乎是讲的一个寻常大户人家的故事。
而且……
戚继光眉毛一动,这书中的很多描写也甚是直接露骨。
放下书,戚继光有些尴尬的道:“兄台大作,必定是不错的了。”
“哈哈哈。”王世贞饮下一杯,狂浪笑道:“元敬这话违心了。这书我都不敢署上真名,而事用了只有我与你知道的一个化名。”
“哦?”戚继光不咸不淡的应了一句。
“实在是为兄也知道,这书里的内容足够惊世骇俗,可谓文不惊人死不休。哈哈哈哈。”
说到此,王世贞似乎甚是得意,又是一仰脖,直接干了一杯白酒。
戚继光也熟知这老友的脾气,只淡淡笑着,没多说什么。
王世贞正继续给自己倒着酒,又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事。
他起身找来了一个随身携带的包裹,又从中拿出了另一本书。
只是这本书就装订没那么考究了。
“有一人找到了我,说是写了此书,希望我能帮助联系书局出版,你再看看?”
戚继光又接了过去,看到书名便是一阵惊叹:
“素知兄台饱读经略,涉猎甚广,没想到兄长竟然还读医书?”
王世贞端起酒盅,一饮而尽。
他的脸已经开始微微泛红,不过本人似乎很享受这种状态。
眯着眼,呵呵笑道:“元敬见笑了,我哪里懂得什么医书。只是这作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