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手握一封书信,沉吟良久,铁色阴沉的吓人。
李宁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
他低垂着脑袋,犹豫了半天,实在是担心李如松一直不说话会气坏了身子,只得叫人找来了秦良玉。
“你这书信写的什么?”秦良玉笑吟吟的说道。
也只有她敢这样跟李如松说话了。
思虑片刻,李如松大大方方的把手中的信件递给了秦良玉。
这封书信是来自于明朝国内的,书写者是李如松的父亲,宁远伯李成梁。
书信中,李成梁在催促李如松尽快结束朝鲜战事。
原来,除了明朝在朝鲜用兵之外,此刻另外两件事也在动摇着大明王朝统治的根基。
旷日持久的朝鲜倭乱,让很多边区的防御空虚,一些心怀不轨之辈便开始蠢蠢欲动。
此刻,播州的杨应龙已经露出了反叛之意。
秦良玉看到这个名字感觉颇为熟悉,她回忆了一下,自己在家的时候,父亲和兄弟好像就在说这个土司有不臣之心,现在看来,他们的眼光果然老道。
真的要造反了么?
接着看下去,信上写道:
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大明朝廷上下正在想办法安抚他,拖住杨应龙的反叛时间。
这样就希望朝鲜问题可以尽快解决。
其次的一件大事,就是紫禁城起火了。
这不是烧毁了一两个房间的小火,而是一场起因不明的大火。
春天的京城气候干燥。
有一天夜里,紫禁城内火光滔天。
起因不明的大火,从金水桥西侧的熙和门骤然腾起,蔓延至皇城中央的皇极、中级、建极三大殿。
狂风裹挟着烈焰,卷成几丈高的火舌,但凡舔到木质结构的楼堂宫轩,就迅速燃起一片火海,屋瓦在火中噼里啪啦地爆炸,变成的碎屑如冰雹般满天纷飞。
这场发生在皇宫里的大火,席卷了半个紫禁城。
除了三大殿全部被付之一炬外,皇极门及其两侧的掖门全部焚毁,群臣早朝广场两侧的文昭武成二阁,连着廊房一起被烧成了灰烬。
书信中明确写着:“自掖门内,直抵乾清宫门,一望荒凉”。
只有午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因为隔了条金水河,才幸免于难。
书信中已经说到,万历皇帝已经下了命令,要求重新修整皇宫。
户部估计了一下,需要1500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让本就捉襟见肘的明朝国库更加紧张了。
“决战……决战……”李如松苦笑着来回踱步,“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去硬拼,跟倭军决战,无异于送死。可是……已经容不得我们再拖下去了……”
“决战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要拿命去换一个机会。”秦良玉犹豫道,“还是要走水陆并进的策略。只是不能依靠朝鲜水师了,让咱们自己人去……”
………………
为了掩盖自己错误,朝鲜国王竟然没有让毁掉水师的元均身败名裂。
他被李昖追封为从一品的左赞成,原陵君。
不过这个并没有那么紧要,原先的巨济岛朝鲜水师基地已经被倭军占领了。
李舜臣只得来到了一个名叫古今岛的地方,这里保存着劫后余生的十二艘战船。
出乎李舜臣意料的是,他的到来并没有引起朝鲜水师官兵们的欢呼。
相反,大家都很反感李舜臣这个时候赶来这里。
因为水师官兵们已经听说了整个事情的始末,知道了原本朝鲜国王是希望毁掉这些船,堵住水路口的。
这样水师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官兵们也可以不用再打仗了,起码一段时间之内不用再打了。
让明军去打就好了。
结果李舜臣还非要打,他自己年纪一大把了,抱着必死的决心要迎战,其他人还没活够呢。
士兵们大部分都还当值壮年,并不想死。
得知李舜臣已经登岛之后,当天夜里,就有不少士兵做了逃兵。
本来就不到一千人的朝鲜水师,接近于溃散。
李舜臣熟读兵书,他也知道一句很有名的兵法格言。
慈不掌兵。
他听说此事,立刻从床上坐起,披着甲胄,手提利剑,亲自带队把要当逃兵的那些士兵都给逮捕了回来。
试图逃脱但又被捉回的那些水师官兵被带回到了李舜臣的面前。
他们之中很多都是经历过整个朝鲜倭乱的士兵。
甚至有几个面孔,李舜臣还感觉有些熟悉,似乎不久之前还在一起上阵厮杀,英勇无比。
这些士兵们被五花大绑着。
他们看到李舜臣,都是磕头如捣蒜。
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支支吾吾的说着,“这场仗根本没有胜算啊,他们还年轻啊……”
另外有一个看上去略微年长一些的士兵也是哭的声泪俱下,摄人心魄:“之前作战,我曾舍命保护过将军性命。现在我家里还有妻儿老小,不想在此地无谓的死去,求求将军了,求求你放我们一条活路吧。”
李舜臣始终不动声色的听着这一切。
隐晦的月光下,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没人看得清楚他脸上到底什么表情。
过了半晌,李舜臣沉着嗓子说道:“召集所有士兵来此。”
按照很多故事里的情节,众将士还以为李舜臣是要当着众人的面,宣布说想走的都可以走了,军队里只要想留的人。
他们的心里都放轻松了不少,以为终于可以活命了。
一炷香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