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四百三十六章:解读太宗

{本章回顾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佛、道两教的态度和政策。不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跳过。}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世民,是如何看待宗教的呢?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他的女人,长孙氏。

长孙氏小字观音婢,观音菩萨面前的婢女。

杨广是总持菩萨,她是菩萨面前的婢女。

不过,以当时她的家境来说,能成为菩萨面前的婢女,已经是高攀了,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作为大男子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李世民一生唯恐让长孙氏生气不愉快。

长孙氏信佛,李渊又在佛前为他祈祷,他信佛吗?

在李渊接受他的家族是李聃的子孙之后,他信道吗?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政治人物,早年的李世民对佛道基本是两头不得罪。

后来做了皇帝,也是两方面的人都有,例如近臣中,萧瑀、虞世南、张亮等崇佛,房玄龄、魏征等偏道他都能一律包容。

就其本心而言,糅合了道家“清静无为”政治思想的儒家“民本”、“王道”理论对其施政影响最大。更为重要的是,道士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李世民夺取zhèng quán的秘密活动。

从历史上来看,道士似乎有装神弄鬼参与高层政治的癖好。

即便是好佛的隋文帝杨坚在夺取zhèng quán时,也有道士张宾、焦子顺“当高祖龙潜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

隋末天下大乱,道士们更是上窜下跳,各找主人。东都道士桓法嗣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寄希望于李密,时为道士的魏徵亦“进十策以干密”。

然而更多的道士看好李家父子,其中以楼观歧晖和茅山宗王远知为代表。

歧晖早在大业七年,即宣称“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

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至蒲津时,歧晖兴奋异常:“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于是改名平定,派道士八十余人接应,并尽观中粮以资助唐军。

李世民与道士们也没有少来往。

在平王世充的洛阳会战中,他与房玄龄微服拜访茅山宗第十代宗师王远知。

此人高干家庭出身,其祖为梁江州刺史,父为陈扬州刺史,见过陈宣帝,也与隋炀帝关系亲密。大业七年,在涿郡临朔宫会面时,杨广还执弟子礼。

不过老头虽与杨广打得火热,但私下也与李渊勾勾搭搭,唐兴后李渊因其曾密告符命而授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

估计是皇帝和皇子们见多了,知道这帮人的痒筋何在,于是这次李世民来访,老家伙再次玩起密告符命的把戏。

史载,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在如实告知身份后,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这个马屁可谓拍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也给他在与东宫即将白热化的权力争斗中贴上了天命标签。

可以想见,房玄龄回去添油加醋地在谋士和老粗们面前渲染一番,无疑会大大坚定大伙们跟着秦王混的决心。

另一个道士滑州人薛颐,曾被隋炀帝引入内道场。武德初年进入秦王府,也曾私下对李世民说:“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

武德最后几年李世民虎落平阳,困在长安被整成那个样子,部下也未离心离德,例如尉迟敬德宁可冒着遇刺风险也跟定他,张亮搞秘密活动被抓起来打得死去活来都没把秦王卖了。

这里面虽然有李世民个人魅力的因素,但道士们的xǐ nǎo也功不可没。

另一个细节也揭示出李世民与道士们来往是如何密切。

武德末,李渊下令不准秦王与房玄龄、杜如晦等接触。发动玄武门事变前,房、杜二人是化装成道士才潜入秦王府的。

由此可见,当时秦王府正常就应该是道士如云,以至于在这关键时刻多出个把道士都不会引起东宫探子的注意。

比较起来,当年曹丕用大筐丝绸把吴质抬进抬出,还被城管给突击搜查了一番,虽说有惊无险,也实在是太费事了。

李世民是个有恩报恩的人,对于为他duó quán出过力的,无不关怀备至。

登基后,对王远知“将加重位”,但王远知“固请归山”,只好在贞观九年于茅山为他置太平观,并专门颁诏大大吹捧了一番。

对另一个劝进的薛颐,则授太史丞,累迁太史令,并在醴泉县九緵山为其置紫府观。

此外,贞观二年李世民还为衡岳观书额,请张天师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又为桐柏先生王轨建华阳观。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有疾,道士秦英祈祷,建西华观。

佛教当然也曾为李世民出过力。

例如,与洛阳方面作战时,少林寺僧众就曾施以援手。

李世民也写了表彰信表明对佛教的爱护:“我国家膺图受录,护持正谛”,“德通黔首,化阐缁林,既沐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

但是相比道教,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势力在李世民的私人问题上却站错了队,基本上偏向太子建成,因此不讨他的欢心也就很正常了。

然而,佛教思想却对李世民有一定影响。

如果说道家思想融入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之中,那么佛教文化就融入了李世民的人文气质之中。

这是因为,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有所分化,面对下层民众以“地狱”、“来世”为核心概念


状态提示:第四百三十六章:解读太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