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二百四十一章:勉强接受
的钱财。所以,根本不用在意什么取消加盟关系,也不用理会这里面是否有陷阱。

......

所有人都赞同加盟。

但,他们都在等待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和太原王氏的决定。

王度到了洛阳和来到长安之后,很少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似乎更满足做一个看客。但太原王氏就是太原王氏,没人能忽略他的存在。何况,他还是上次齐聚洛阳的发起人呢。

虽然众人口头上没有说,但崔征和崔声二人在实质上就是他们这群人的领袖。他二人不发话,他们即使想加盟也无用。

崔声和崔征交换了一下意见后,崔声对他们说,让他们分别去武士彟那里打探消息。至于单云英那里,他们这次来,都没有带女眷,而以他们的身份又不允许他们去和一个妇人去计较什么。

也有人提议是不是把殷清风那小子叫来,毕竟他才是永业集团真正的主人。结果,这人在一片注视中讪讪的闭上了嘴。

他们是什么身份?殷清风又是什么身份?说是叫他过来问话,在外人看来他们这是在仗势欺人、亦或是他们勘不破人家设下的局在变相的求饶!

所以,他们除了去武士彟那里打探消息,没有别的选择。难道,他们还能指望李世民能对他们说实话不成?

说到李世民,聚在一起的各个族长又议论了起来。

李世民在征讨刘黑闼的时候,曾想获得他们的支持。

在他们的眼里,刘黑闼也好李世民也好,甚至更早的鲜卑人也好,都是这里的过客。只有他们,才是那片土地的主人。

但他们没有拒绝对在粮草方面对李世民进行支持,只是避而不见罢了。他们的打算很简单:不管谁取胜,都留下再相见的余地。

虽然他们对李世民避而不见,但关于李世民的消息他们还是要了解的。不过他们对李世民和李唐了解越多,他们对李唐就越没有信心。

这个没信心来自于几个比较。

杨广十三岁时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武德元年,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时年十九岁。

杨广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

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坐镇洛阳。

隋朝兴兵平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太子杨勇坐龙庭。

李唐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由李世民担任统帅并亲自杀敌。

李建成,同样坐于龙庭内。

杨坚四十岁为帝,崩六十三。杨广三十五为帝,寿四十九。

李渊,五十二为帝....

他们私下以为,李建成与李世民这两个手足间,必有一死。而李世民的胜算较大。

一旦李世民取胜,会如何对待李渊?

杨广是鸠杀杨坚而迫杨勇自尽。

李世民如果先杀李建成再迫李渊退位...

进长安之前,没人看好李唐。不过又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结局。

果然,李世民篡得储位。

但,一直没传出李建成被杀的消息。

可这没有区别的。换做是他们,他们也不会允许李建成活下去的。李建成身亡只是早晚间的事情。

所以,他们集聚长安的目的、就是要李唐知道他们是不可轻侮的、就是让李唐知道,不管你们的位置能坐多久,世家永远是世家。

进了长安,他们发现了不同。

杨广继位元年,便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营建东都,历时十个月。李世出钱而免民役。

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修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李世民早在去年便奏请革新农耕和钱币。

平心而论,李世民更恤民心。

不同于杨广的独断专行和好大喜功,李世民甚至愿意把一个注定要青史留名的招待宴变成什么加盟会。而永业集团竟然是他郎子的。

李世民不好虚名....

不务虚便意味着务实。

务实便意味着李世民具有明君的潜质。

李世民今年二十五岁。

若他一直这样务实下去,给他四十年,李唐江山...

崔声与崔征没有参与讨论。

他们更多的是忧心家族的未来。

世家的存在,是因为从前汉以来朝堂需要他们。而科举,则打破了这个规则。

不在变化之前未雨绸缪,只会像某些曾经辉煌的家族一样落寞。

接连打探多日,一点有用的信息也得不到,哪怕武士彟的姻亲弘农杨氏亲自去问也没有。

武士彟只反复的说,他们人手不足。

但今日,他们听到了一个“帝国”言论。

武士彟或许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这“帝国”二字的出处。

太原王氏曾出了一个不世之人杰,名曰王通王仲淹。

王仲淹做过前隋的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但不久便因对隋杨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

他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包括、、、、、等,共八十卷。

完成后,因为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王珪、李靖、陈叔达等也与他往来甚密。

王通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和立贤不立嫡,与中央集权思想的杨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一章:勉强接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