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新村的落成,不但解决了几万佃奴居住的问题,也标志着梧桐学堂也随之完工了。
在集体婚礼结束后的第三天,梧桐学堂也正式开始启动。
建一所学堂很简单,无非就是花些钱、浪费点时间。但想达到殷清风的预想的那样,他还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些心血,指的是他从到了升平坊之后就开始准备的课本。
学堂占据了梧桐新村的四分之一的面积,整个西北角都被圈了进去。但是,除了前期的排水设施外,最开始建造的不是学堂而是位于学校南面的教师宿舍。
说是宿舍,实际上无论是从面积还是里面的装饰和预备的生活用品,都不是那些佃奴可以享受到的。
对教室的规划,原先殷清风也想建成双层结构的,毕竟学生太多了。但是在任五的提示下,他还是取消了这个设定。
任五当时说,“新村的住宅,因为一家一户只有那么几口人,木制的地板是可以承受住重量的。可是现在这学堂也采用双层的话,那么多孩子在上面走来跑去,恐怕就会...”
他未尽的话,殷清风听明白了,原来他是担心一旦木质的地板被引起了共振,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有错就改。殷清风立刻就修改了设计。之后,他就越发的佩服自己了。他佩服自己慧眼识珠,大胆启用任五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对工程学却有着无比敏感的人。
共振?现代人都很难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名词的任五却能联想到,殷清风真不知道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有过那次经历之后,殷清风更加抽出本来就不多时间给任五准备教材,也尽量抽时间解答他的疑问。
对工程学或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殷清风胜在见识多,原理方面他只能利用有限的物理知识去解答。他希望任五能在他的基础上,总结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不过,在外企呆过的殷清风想起了。他将时间优化、资源优化、管理优化等等相关内容都整理出来,相信任五在以后领导施工大规模的工程时会用得上。
殷清风对于学校整体布局很简单:大门在南侧,从大门进去,则是十五米宽的中轴线。
如果有人要进入学堂,第一眼看到的除了一个宽大的校门之外,校门两边则是两堵墙---两堵很高的墙。
走进去后,他们会看到这两堵墙里面竟然是一排排台阶。学校嘛,当然离不开运动会了。
两个操场四周和中轴线都铺上了青砖,从高空俯瞰这青砖被铺成一个中字型,四周的青砖地面当然是用来做跑道的。操场的最中间和中轴线交叉的地方是一个半人高的高台,以后这里将竖起一个旗杆。
几千间的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位于中轴线的正北方;中轴线的两边是操场,最西面是健身设施摆放的区域。
东北角是一个超大型的学生食堂,食堂两边分别是男女生宿舍。住在梧桐新村的孩子都采用走读制,但城东农庄那边的孩子需要住校。
至于幼儿园,也就是被殷清风称为蒙学的地方还没有开始动工,等统计好这些孩子们的人数和初学学堂建好了才能轮到那里。但他已经替幼儿园准备好了教材。
殷清风有一个发小,有一颗强闻博记的脑袋。所以,那个发小在他们那一小撮人里面人送外号“小百科”。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不管谁问那个发小什么问题,几乎是张嘴就能答上来。
进入高中时要分文理班,发小本来是想报文科班的,结果他家人非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悲剧了。
他每当想起那个后来变得很颓废的发小,他就伤心难过、他就痛恨那僵硬的教育体制。
现在他有机会“当家做主”了,对于如何开展教育,他分外用心。
在决定兴办教育后,他想起了文学作品中的某个群体----食古不化的酸儒。他越想越觉得“食古不化”这四个字真是太生动准确了。
颜之推在中写道:“教儿婴孩”,意为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可见,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但是,应该如何着手进行启蒙呢?
中国第一本儿童启蒙书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奉命编纂的。
第二本是北宋的、第三本是南宋的。
后来,陆续出现了、、、、、等等读物。
殷清风也读过,但是第一句他就懵逼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
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诸子百家等等统统都是从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
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出自,这属实了不起。但是,那些屁都不懂的孩子就算知道的名字,也理解不了代表的意义,更不要说这第一句非大学问者不能详细解答的了。这让孩子们还有学习的兴趣吗?
学习,兴趣很重要。没有学习的兴趣,就算长辈与老师再逼迫、再严厉又如何?
古人的确编写出很多启蒙读物,但很多孩子学的第一本书是。
是四书五经之首,想学习四书五经,就要从开始。
不但记录了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