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就在兴化港口即将建成之际,先后从临安传来几个消息。
一是历时两年终于从海外回来的远洋船队带回来的货物远远少于预期,不光如此,就连船只也少了一大半,因为船队在去年经南洋到天竺之时,在海上遇上大风暴,不幸折损大半,百艘船到达天竺海岸的不足三十艘,船上的货物毁坏丢弃无数,遭此大难,船队根本无法再前行,在天竺休整几个月,跟天竺人交换了物资后,剩余的二十多艘船沿着海岸返回南洋,继而乘风回到大宋。
由于这次带回来的东西很少,船队沿途没有出售任何货物,全都运回临安了,即便如此也缓和不了朝廷和皇帝的愤怒,一众参与回易的官员全部停职。
另一个消息是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魏师逊被罢官,权吏部侍郎施钜参知政事监察御史郑仲熊签书枢密院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消息,传言朝廷有意恢复对外贸的限制。
几个消息传到兴化不久,正当杨丛义惊疑不定之时,一纸吏部文书到达兴化,要他一个月内交接通判之事,在家待命。
这一纸调令让杨丛义十分意外,他的通判任期还有一年才到,不知朝廷此番忽然将他停职是否跟他上书皇帝,建议放开外贸限制有关,如今朝中风云变动,政令更改,一旦真要恢复外贸限制,他必然要被弃用。
港口营建即将完成,即使吏部已有任命,在继任通判未到之前,杨丛义依然是通判衙门主官,兴化很多事还是由他做主,而港口建设接近尾声,百步路走完了九十九步,他自然不想半途而废,况且这些营建港口的钱是跟他关系比较近的人资助,他得给他们一个交代。
兴化港口营建未受影响,在杨丛义督促下继续施工。
几天后,又一纸任命文书到达兴化,要杨丛义腊月初十之前回吏部报道,在临安待命。
此任命一到,杨丛义顿时有些手忙脚乱之感,港口营建尚未完成,莲儿也有孕在身,六七个月了,兴化到临安,千里之隔,路途遥远,不管是带上她们,还是不带她们,都很为难。
若独身一人五日之内出发,腊月初十之前他能赶回临安,但要带上清尘和有孕的莲儿,恐怕过年都要在路上。
由于在接到的调任文书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杨丛义接下来要让他什么,要给他安排什么职位,在何处任职,因此与清尘商议之后,杨丛义决定一个人赶赴临安待命,清尘和莲儿暂时留在兴化,或是回泉州,等他稳定下来,再接她们相聚。
清尘不愿留在兴化,莲儿有孕在身的消息一直在保密,她就想让莲儿悄悄的生下孩子,而后据为已有。莲儿如今有孕六七个月了,越来越藏不住,夫君此时调离兴化,对她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她们可以借此机会顺理成章的离开,去一个没有人认识她们地方,悄无声息的把孩子生下来。
紧挨兴化的泉州就是一个好去处,她们之前还在泉州生活过三年,对那儿也比较熟悉,所以清尘和莲儿一致决定回泉州定居。
杨丛义一天之内将通判衙门未办完的差事封存,港口营建堪堪收工,并与知军衙门共同签章确认了几家商贾关于兴化港口泊位使用权的问题。
等衙门的一干差事办结封存,离开兴化之前,杨丛义又去孟府拜访了孟大人,算是告别。
孟大人为官多年,早知临安这些年风云变幻,临别前一再告诫杨丛义,他是武学出身,虽不在军中任职,但他身上的武人烙印永远不可能去除,在临安为官需谨慎小心,切切不可有出格的言论,免得招致无妄之灾,只要紧闭嘴巴,不忤逆朝廷和皇帝,他就有高升的机会。
杨丛义谢过之后,便带着一家人匆匆离开莆田,赶回泉州。
他们当初离开泉州时将屋舍托付给了驻守泉州的统制大人,两年多前此地的禁军被撤销,他们的房屋也无人照看,几年未回,曾经还算不错的屋舍小院,早已破败不堪。
以杨丛义的意思,本想给她们重新买一幢小院,但清尘与莲儿想住在旧地,他的时间不多,于是只能去泉州衙门寻求帮助。
拜会过泉州知州后,他从衙门调用了些衙役,很快将不大的宅院收拾干净。
他在泉州没有根基,如今莲儿有孕在身,留她们在泉州,他其实多少有些不放心,去泉州州衙拜会知州,又借调一干衙门帮忙清扫院落,其实就是想为她们增加一层保护,若有不好解决的麻烦,也知道该去哪儿找人,作为官员亲眷,衙门自然也会多加照顾。
将她们安置好,已经快到十一月下旬,距离去临安报到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天。
于是便不再耽搁,告别清尘和莲儿之后,杨丛义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赶往临安。
朝廷给的是急令,一路上不知在沿途驿站换了多少匹马,堪堪在腊月初九晚赶到钱塘江边。
第二天入城向到吏部报到备案,留下地址之后,杨丛义便在城中一家客栈住下,静心等待朝廷的安排。
悄悄回到临安,杨丛义没去找任何熟人,殿前司没去,西作坊也没去,腊八节之后,繁华而热闹的临安城,已经有了春节的气息,而这一切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在这里前前后后生活了多年,陌生的是,即使他偶尔上街,依然叫不出一些常走的街道小巷的名字,临安城的多数地方跟他没有任何关系,没留下过他的足迹,也没留下过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