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明末之军国天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死了也没人追究。当然,头尾干净便是无人无尸,全当人间蒸发,这才最为严密。

道士点了点头,起身飘然而去。中年人则喝完残茶,不紧不慢地走到柜台后,笑容满面地又充任起店掌柜来。

若说是暗战,朱云杨没吃过猪肉,却见过猪跑。一是重视肯投入,二是有比较先进的方式办法。再加上清初的暴戾统治,民间反清的情绪亦蕴藏其中,情报部门的渗透、扩大的成绩,便显得很突出。

不光是穷苦百姓,还有文士商人,更有少量清廷的下层官员,情报部门织成的网越来越广,借着明军的胜势,争取策反也逐渐扩大,日益显现出威力和作用。

郧阳府是明朝成化十二年开设的,而设府前,在中国长达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境内却从未建立过相对完整、统一的郡府建置,所辖地是分散隶属于周边郡府的。为什么恰好在明代中期要设立一个郧阳府?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明朝中期以后,官场**、宦官专权、吏治败坏,土地兼并剧烈,又时逢连年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等灾害频繁发生。种种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明朝中期以后大批农民失田失业,大批的农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流民遍及全国,成为明朝中期以后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荆襄地区便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流民聚集区,破产的农民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进,郧阳地处荆襄地区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明朝建国初,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最大的封禁山区便是以郧阳为中心的荆襄地区。

大批流民选择荆襄地区是因为当时该地区人烟稀少,容易获得垦地。同时这里的气候介于南北方之间,比较温和,雨水适中,既可以种水田。也可以种旱地。荆州、襄阳、南阳三府兼有水路之利,“南人利於水耕。北人利於陆种,而南北流民侨寓於此者比他郡为多”。

而明廷“恐流民聚众闹事”,坏了统治秩序。朝廷采取强令驱赶和强制遣散流民还乡的政策,其结果导至朝廷封山与流民反封山的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历史上有名的二次荆襄流民大起义。

两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起义被朝廷武力残酷镇压下去之后,荆襄流民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河南歉收,饥民又是潮水般地涌进荆襄地区,“入山就食,势不可止,流民复聚如故”。采取强硬的封禁政策与措施。明廷担心又会激发强烈地反抗,因而被迫寻求武力镇压以外的策略与措施来治理流民问题。

于是,明廷决定将郧县从襄阳府之均州划出,升为府,定名“郧阳”。郧阳府的设立,可以说是专为安置荆襄流民而为,也可以说是荆襄流民为争取生存权而进行长期生死斗争的成果。

郧阳、谷城、襄阳都属于汉水流域,谷城位于襄阳的上游,而郧阳又是谷城的上游。义军此次出兵到底会不会到达襄阳城下,还要根据出兵后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粮草收获足够支撑,便可以直逼襄阳城下。如果所得很有限的话,则郧阳、谷城大致就是此次明军的主要目标。

以战养战,边战边招揽流民扩大生产,这对于义军来说,则是有些无奈的发展道路。

而义军此次出动却是雄心勃勃,一部直逼郧阳,一部进迫谷城,这对于军中的很多将领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虽然进迫谷城有牵制的作用,分兵而进又能尽量多征得粮草,但分兵势弱,攻克城池的把握岂不是大大降低?

但事实证明,大明带来的教官和专业兵种,以及南明政府的情报机关,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助力,战役进程的顺遂完全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郧阳的文官、武将还是采取以往的应对策略,根本不打算与明军在野外交战,而是下令放弃所有外围据点、烽火台、驿站,把其中的物资和人员,以及近郊的居民以及居民家中的粮草也搬入城中。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坚壁清野之后,便能使明军的收获较为有限。明军的收获越是有限,能够呆在郧阳城下的时间就越短,搜索范围也就越小。

在得到明军逼近的消息后,郧阳守将便给上游的谷城、还有襄阳府发去了报急信件。就在他们发走信件后不久,郧阳这里也收到谷城的急报,说是有上万贼军正逼近城池,要郧阳这里抽调一些部队去增援。

“这次贼人的规模还真不小。”看到谷城的急报后,提督多隆多很快就把局面猜测个八、九不离十。“估计是两路贼兵齐发,一路去了谷城,一路来我们这里,让我们无法互相支援。”

“人多吃得也多。”游击颇为镇静,甚至有些讥诮,“这些蝗虫。见我军守卫森严,必不敢攻城,数日即退,只是要留下些牛屎马屁,黄白之物了。”

“呵呵。”多隆多笑了起来,说道:“贼人如故,却不知咱们已作了调整。待其分散掳掠,便知道咱们的厉害了。”

明军为了多收集物资肯定会分兵行动,而隐藏于城外的一部清军便可伺机攻击那些落单的明军小队。这种牵制行动会迫使明军更加谨慎地行动。收获也会更小,在郧阳城下停留的时间也会更短。

多隆多的妙计似乎越来越有可能成功,望着城外安营扎寨的敌人,他的冷笑更盛。

“丑时三刻,西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四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