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我的大明新帝国>第二十五章 大案
拿到领兵权之后,基本上不得皇上召见,是不能回京的。

如果因为查案就把他们召回京,会让文臣以为朱瞻基是不是要阴谋“逼宫”了。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他也知道自己在愤怒的时候,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干脆把精力放在了安排人去与顾佐沟通上。

昨天顾佐才坐上尚书的位置,今天还忙着搬家和会客呢。他连刑部的人事恐怕都没有了解清楚,现在就要让他费心派人去山东,也是够难为他了。

司礼监中官谢匡来到了咨情司。“殿下,陛下刚下午朝,招呼殿下与他在谨身殿共进午膳。”

“知道了。”

看了看谢匡,朱瞻基问道:“谢中官与马琪可熟?”

谢匡躬身道:“奴婢是在师父在辽东的时候在身边伺候的,那个时候,马琪就已经是蜀州采买使。奴婢随师父回京,马琪担任了苏州织造府织造。后来他又任交趾采买使,南洋转运使,基本都在外地任职。除了隔三差五有些联络,他每次回到宫中有些礼物赠送,奴婢与他并无多大私交。”

朱瞻基也知道內监系统太大了,二十四个衙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部,分管各行各业,虽然都是內监,但是不是已经混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不认识。

当然,这些藤蔓都是附生在皇室身上,出自一个系统,哪怕就是不认识的人,相互之间也能攀附上关系。

相比其他大臣来说,太监们都很齐心,哪怕内斗的再厉害,针对武将和文官的时候,他们都能摒弃隔阂,抱成一团。

见朱瞻基没有了后话,谢匡反倒是有些急了。“殿下,奴婢方才在师父处,知道了殿下想要惩治马琪,清查账目。奴婢早年就分管账目,一般账目漏洞,都瞒不过奴婢的眼睛。”

朱瞻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一会儿我会跟你师傅说,将你派到宁波。”

“谢殿下!”

清查贪官,自古以来都是肥差。马琪在宫中的财产无人敢动,这是属于皇家的,伸手就要被砍。

但是他担任了这么多年的主官,家底薄不了。哪怕就是大半要上缴皇室,经手人也能在短时间内发一笔财。

谨身殿内,让朱瞻基意外的是,除了朱棣,竟然还有新任的应天府尹赵羾。

赵羾担任过尚书,后来贬为侍郎,要不是丁忧,恐怕早就又被升为尚书了。

现在他来担任这个应天府尹并不算擢升,所以朱棣也给他挂了一个尚书衔,除了应天府尹的俸禄,还有一份尚书的俸禄。

不过赵羾此人不喜奢华,生活俭朴,今天坚决向朱棣辞了尚书的俸禄。

当然,辞的只是俸禄,不是虚衔。他这个应天府尹是大明最难当的官之一,挂一个尚书衔,还是很有用处的。

朱棣对他的态度很为开心,今日特意留了他一起进膳。

同时,跟他一起作陪的还有如今被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内阁首辅的杨荣。

朱瞻基对杨荣的印象要比杨士奇更好,比三杨中另一个杨溥的印象也要更好。

杨士奇在朱瞻基的心中更偏向一个秘书,一个参谋,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是能力主要体现在维持各方关系上。

因为他的斡旋,朱高炽在文臣之中一直得到了很高的支持,但是做事的执行能力嘛……很值得怀疑。

而杨溥如今还没有真正得势,他为人也小心谨慎,除了文采高一点,朱瞻基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优势。

但是杨荣不同,此人性情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一众文臣捧为“挥斤游刃,遇事立断”,称他为大明姚崇。

姚崇可是被称为唐朝四大宰相之一,一带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虽然杨荣这个时候就被如此褒奖,有文臣自我吹捧之意,但是朱瞻基知道,他的确是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的。

永乐六年,他父亲去世,朱棣不允丁忧,让他葬了父亲就召回启用。

永乐七年,他母亲又去世,这次因为第一次北伐临近,朱棣连假都没有给,让他主持甘肃受降,北征时担任行军司马。

北伐之后,他曾教过朱瞻基两年的军事知识,朱瞻基见识到了他在行军作战方面的统筹能力。

第二次北伐,他担任朱棣的机要秘书,整个大军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在负责,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胡广永乐十六年去世以后,他就被提升为内阁首辅。

但是他因受朱棣重视,不得文臣喜欢,一众大臣廷推,推荐他去担任国子监祭酒。

朱棣气的鼻孔冒火,呵斥群臣:“朕知道他担任祭酒绰绰有余,但是你们谁能接替他的内阁首辅之位?”

一句话说的大臣们无言以对,还是让杨荣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不过这个内阁首辅在如今没有行政权利,所以就是个大秘书,只是属于是皇帝最亲近的秘书。

朱瞻基对杨荣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可是今后他也不会给内阁太大的权力,以后让杨荣这个内阁首辅担任兵部尚书还是很合适的。

见朱瞻基过来,朱棣就吩咐让人摆膳,然后问他:“今日为何下马桥都没有去,反而去见几个山东百姓,可有异常之处?”

朱瞻基并没有隐瞒的想法,在座的杨荣和赵羾跟山东那边关系不深,他也不介意把这件事说出来。

“孙儿怀疑他们是白莲教欲孽,所以要当面见上一见。”

朱棣大惊,“既然如此,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