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陆舟基本上都在开会。
其中有金陵高等研究院的内部会议,也有r仿星器研究所的会议,更有去合作单位开的会议……
对于如何实现可控聚变堆,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张大致的蓝图,但光靠他一个人是无法将这张蓝图实现的。
身为这个大型科研工程的负责人及总设计师,他必须将这个庞大的课题割裂成一个个小的部分,然后分配给合适的人选,并且将那些难以解决的部分单独拎出来,集中力量去解决掉。
随便举个例子的话,像是“等离子体排灰气中氚回收与氘氚燃料供给”、“氚安全包容”这些课题,通过查阅文献便可以知道华科院已经有进行过类似的研究。
因此,这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自然无需他再去做了,只需要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或者机构得到足够的项目经费,继续深入研究,并且想办法将它并用到仿星器的设计上便可。
至于“第一壁包层材料”、“抗中子辐照材料”、“增殖包层中氚提取”、“以及氚滞留”等等这些难度较大的课题,陆舟则是留给了金陵高等研究院,由他本人亲自带队攻克。
项目启动之后的第三天。
在r仿星器研究所中,陆舟见到了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派来的工作小组。
负责带队的是核工业集团的总工程师王曾光院士,这位老院士已经在核工业领域工作多年,对于裂变式反应堆以及核电发电机组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虽然在裂变反应堆上积累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聚变反应堆,但同样都是核电,双方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相通之处的。
比如在发电机组的设计上。
关于如何将反应堆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老院士带来了一张设计草图。
借鉴了高温气冷堆的设计思路,这套装置同样也可以被用于核聚变发电上。
不过,在简单地看了眼这张草图之后,陆舟便将它放了下来。
“难得做出来这么先进的技术,继续烧开水未免有些太浪费了。”
王院士:“但你不可否认的是,烧开水依然是最高效的方式。”
陆舟摇了摇头:“未必。”
王院士没有说话,而是等待着陆舟继续说下去。
然而,陆舟并没有没做任何解释,只是随手取过了一张a4纸在桌上摊开,接着拿起了圆珠笔,在上面随手画起了草图。
随着工程学等级达到了lv4,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终于渐渐体会到了工程学等级所带来的能力提升效果。
如果说数学等级强化的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字的敏感以及计算能力的话,那么工程学等级除了提升对工程学知识的吸收之外,更进一步强化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成可以用语言、图形、数字等等工具进行描述的能力。
就比如现在。
虽然他并没有专业地训练过作图的能力,仅仅只是阅读过相关的书籍,但手臂的肌肉却像是已经记忆了这些动作一样,即便是随手地一笔一划,也都像尺规作图那般标准。
看着陆舟画图的动作,王院士眯了眯眼睛,瞳孔中闪过了一丝意外的神色。
“你还学过机械绘图?”
“没有,”淡淡笑了笑,陆舟随口说道,“可能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时候,画的图比较多吧。”
听到这个解释,王院士一脸不相信的表情。
虽然他没研究过数学问题,但就算用脚想都知道,工程学上的作图和数学上的作图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就这娴熟的笔画,没有个三五年的从业经验,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管王院士信不信,陆舟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做任何解释,只是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手上的工作。
先是用线条简单地勾勒出了仿星器的轮廓,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勾勒出了发电机组的结构。
盯着图上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的线条,王院士渐渐看出了一些门道,眉毛饶有兴趣地抬了起来。
“磁流体发电?”
“没错,”停下了手中的比,陆舟对着这张草图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以我的水平也只能画到这种程度了,具体的设计,还得麻烦你们这些专家了。”
和可控聚变技术一样,磁流体发电技术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甚至于从时间线上来看,这个概念最早是和“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技术(gtcc)”一起被提出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磁流体发电技术甚至被纳入为863计划的重点项目,而且在重视程度上,被放在了和核裂变发电技术并列的地位。
考虑到863计划的全称是《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跟踪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当时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方向,由此便不难看出,在当时国际学术界,磁流体发电技术可以说是热门一时。
然而随着进入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情况却是发生了变化。
航天、军备竞赛使得发动机技术以及燃气运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gtcc技术从中借鉴并汲取了大量经验,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的逆袭。
而相比之下,磁流体技术虽然具备着看似更加诱人的前景,但因为技术原因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跟不上市场需求,几十年都拿不出像样的成果,以至于渐渐被学术界和工业界主流所抛弃。
盯着这张草图,王院士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