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是襄平城北边的一个村子,有七八十户人家。
这里以前没有人家,也没有北村这个名字。
是管宁到了这里之后,才形成了一个村落,因为在城北,故名北村。
管宁到这里的时候,从中原来这里避乱的人,大多住在城南,据说这里离中原更近一些,方便回家。
但管宁偏偏选择了这里,单独在这里建房,后来的人见管宁住在这里,也就慕名而来。
把房子建在城北,就表示在这里扎根的说法,刘封是不太相信的。估计是当时城南人多,地价贵,城北没人,地价低甚至不要钱的关系。
不管如何,管宁就在这里成了辽东第一名师,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学习儒家经典,就成为当官的一条重要途径。
能否当官,当多大的官,象管宁这样的经学大师的评价,就很重要。
对于经学大师来说,除了自己可以学而优则仕之外,自己的名气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拜入门下。
对于达官贵人来说,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经学大师的门下,就等于进了名校,走上了当官的捷径。
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不能当官,也等于加入了达官贵人子女的朋友圈。这些人,今后有很多都会当官,这就是一笔非常重要的人脉资源。
今天,刘封是跟徐舞蝶和陈氏三兄弟一起来北村的。
公孙康提出了结盟条件,现在就等江东的答复。
今天虞重和张卓已经启程回江东,请孙权和周瑜示下,闲着无事,徐舞蝶就邀请刘封一起来拜访管宁。
这倒是正和刘封之意,两人就联袂而来。
村口有一口水井,旁边聚集了五六个人,正在打水。
对于农村来说,井台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借着打水的机会,人们在这里跟村里人相见,交流一些信息。
陈大狗上前,询问管宁的住处,村民们立刻热情地指点起来。
“原来是找幼安先生啊,幼安先生可是大好人,你们看见这些水桶了么,都是幼安先生买的”。
幼安就是管宁的表字,刚一见面,村民就给管宁打广告。
原来还真有这事儿。
这让刘封想起了关于管宁的传说。
原来村里只有一口井,人多了,就抢着打水,未免就引起混乱和纠纷。
管宁见了,没说什么,自己就去买了一些水桶,事先把水打好,放在井边,这样一来,村民就不用再抢水,引起争斗了。
“听说别人家的牛,吃了管先生的庄稼,管先生把牛牵到家里,喂以草料,精心照顾,是否确有此事”?
“你这个外乡人,竟然怀疑此事,究竟是何用心”?
一个大胡子男人看着刘封,一副愤怒的样子。
“请不要误会,不是怀疑此事,实在是感到有些奇怪”。
刘封陪着笑解释道。
“有何好奇怪的,那就是我家的牛,还能有假?幼安先生大仁大义,以德服人,谁不敬佩?看在你是外乡人的份上,今日就饶过你。以后再敢怀疑幼安先生,看我们不把你赶了出去”。
“对,谁敢说幼安先生不好,别怪我们不客气”。
另外几个人,也围了过来,对刘封怒目而视。
哇嚓,这个宅男管宁,人气指数还真高啊,比诸葛神棍在卧龙岗都牛气。
刘封不敢再说,灰溜溜地向村里走去,惹得徐舞蝶在后面咯咯娇笑。
“你笑什么,见我被人围攻,也不知道帮我分辨几句,此刻又幸灾乐祸”。
“你自己质疑管先生的人品,自寻苦吃,又能怪得谁来?象管先生这样的经学大师,名家大儒,哪个不受世人景仰?”
“董卓作乱之时,荀爽、韩融、陈纪响应朝廷征召,前去做官,唯有申屠蟠不为所动。结果前几人都死于动乱之中,唯有在野的申屠蟠安然无恙”。
“黄巾之乱时,郑玄自徐州回高密,路上遇到黄巾贼数万,见到郑玄,全都下马拜见,相约不去打扰郑玄家乡”。
“汝南袁闳,也为儒家名师。黄巾之乱时,其他官员被杀被抢,唯有他那里无事。其他官员听说,都纷纷到他的学堂里避难。黄巾贼众相约:袁先生是大贤人,不能去打扰他,可见,就连贼众也知道礼义廉耻”。
表面上道理似乎如此,实际上还是老百姓太善良,只要别人对他们有一点儿好处,心里就记得。
终究还是统治者太坏,这样的人才愈加显得稀少而可贵。
“曹操那里的夏侯惇,年十六,有人辱其师,夏侯惇怒而杀之,时人再也不敢侮辱其师”。
嘁,这个就有点儿过了吧,说杀就杀?这个老师看来是黑白两道通吃啊。
其实,这些名儒,也不全是以德服人,不过是先礼后兵而已。
给你点儿好处,你听话了,就相安无事。若是不听话,他的那些有本事的学生就出来,跟你来横的,看你还敢不听话?
走着就到了一所学堂前,这就是王烈办的学堂。
这个王烈虽然炼丹不靠谱,但也做了很多靠谱的事儿。
兴办学校,推行教化之类的事儿,做的就不少,在辽东也享有巨大的声望。
学堂是个不大的院落,里面有五六间草房。规模虽然不太大,但在这个时代,这样一个村子里面,能有这样一家学堂,也算是少有的现象。
刘封几人顺便拐了进去,一个四十来岁儒生模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