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763节 怪异局势
”,但却节省了、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利国又利民,减轻了民众的税赋负担,也因为不打仗而让宋国军民少死伤了很多很多人。此时的法国就跟北宋一样,德国就好像辽国),没有强大的军队,使得法国政府此时“财力充沛”,法国民众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战前还要提高了不少;第四,法国境内的德国军人、德国人基本上没有因为本国是战胜国而对法国人骄横欺压,恰恰相反,无论是德国军人还是德国平民,都对法国人十分友好,驻扎法国的德军几乎没有犯罪记录。一开始,法国人对德国人肯定是怀有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人渐渐地“接受了”德国人“这个友好的敌人”,这就使得德国军人和法国民众出现了各种“军民鱼水情”的现象。

至于死战不降的英国…与屈膝投降的法国形成了鲜明得堪称刺眼的对比。

法国境内,一片太平安宁,国土完整、城市完好,社会秩序井井有条,工人正常上班,农民正常种地,学生正常上课;

英国境内,一片满目疮痍,国土千疮百孔,城市化为废墟瓦砾,社会秩序陷入极度的混乱中,已经濒临崩溃,工厂被夷为平地,农田被烧成焦土,学习被迫转入地下,学生只能在防空洞里上课;

法国境内,民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天天有肉吃”,轻松自在、健康活力;

英国境内,民众流离失所、死伤无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各种物资都极度的匮乏,被迫实行了战时配给制度,能吃到粗粮面包就是很大的幸事了,一个个面黄肌瘦、饥寒交迫,普遍营养不良,每天每夜都生活在恐惧中;

法国境内,政府正常运转,经济欣欣向荣,国库日益充实,基础建设项目不断上马;

英国境内,政府财政已经彻底枯竭,完全靠美国输血而勉强地维持着运转,每天每夜都有成千上万的英国年轻人在自愿、不自愿中被补充进军队,再被送去绞肉机般的前线战场。

法国的天空中,风调雨顺、白云朵朵;

英国的天空中,机群呼啸、炸弹如雨;

法国的大地上,沃野千里、农田连绵、牛羊成群,人们谈笑风生地生活着;

英国的大地上,尸骸盈野、血流成河,大炮轰鸣、坦克咆哮,无数军人在没日没夜地厮杀着;…

“真的值得吗?”店老板喃喃着,“为什么向德国人投降了的法国人过得这么安宁舒适,我们却那么艰难痛苦?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拼命战斗?为了保卫英国吗?如果是,那么,保卫英国的目的又是什么?保卫英国不就是为了让英国民众不被德国人奴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吗?可是,事实为什么正好相反?英国民众那么艰难痛苦地坚持抵抗,最终到底能得到什么呢?向德国人投降不是能让英国民众过得更好吗?就像法国人这样。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战呢?保卫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的权力?…”他感到他原本坚不可摧的思想信念就像沙雕城堡一样脆弱,正在摇摇欲坠,他对他的思想信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怀疑,让他陷入彷徨和迷茫。

不只是这位最基层的英国间谍,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以及比例更大、时间更早的英国高层都产生了“这样打下去,真的值得吗”这个念头。英国战场(包括爱尔兰战场),对于交战双方而言,都是痛苦不堪的消耗战和持久战,双方两大主力自然是德国和美国,而战场所在地主人——英国,只是美国的附属力量,并且,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正是英国。德军、美军,都是在境外作战,德国本土和美国本土都安然无恙,国土沦为战场的英国的处境则是可想而知的,整个英伦三岛,一片曝骨履肠、哀鸿遍野的凄惨场景。从1942年10月14日,即第一批德军登陆英国本土开始,截至此时的1944年5月份,英国本土沦为战场已经长达一年零七个月,联军和盟军在英国本土鏖战一年零七个月,给英国带来的破坏、打击、损失,那是可想而知的,双方投入了数百万军队、数以万计的飞机、数以万计的坦克、数以万计的火炮、数以千计的舰艇,在英国的领土、领空、领海内展开着没日没夜的搏杀,双方绷了个平手(美国虽然在国力军力上超过德国,但美国同时还要对战日本、防备中国,因此在英国战场上虽然拥有实力优势,但并不太大地超过德国,并且英国紧靠着被德国完全控制的欧洲大陆,使得英国战事对于德国而言是“主场作战”),作为代价,英国几乎被打回了石器时代。欧洲战场的盟军(美军、英军、加拿大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私下里都说出了这番话:“就算英国赢得了胜利,跟失败也没什么区别。战后,光是清理英国境内的废墟就要花二三十年时间,更何况是重建呢?”美国政府高层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一项“如果赢得英国战事的胜利,在战后如何帮助英国进行重建”的计划,负责该计划的马歇尔在跟罗斯福报告是是这样说的:

“英国的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其本土的基础设施几乎不复存在,其海外殖民地也几乎全部沦丧(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有的被中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攻占并瓜分,有的被日本攻占,还有的则被美国在不动声色中“同化掉”,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想要重建英国,美国起码要在战后十年内连续向英国援助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和实物。”

鏖战了一年零七个月,英国战场上的德军已经攻


状态提示:第763节 怪异局势--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