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47节 遍地狼烟 7
,东边是日军,日军如果抽调部队,包围圈东边出现薄弱处,苏军假如向东边突围,就算成功突围了,苏军会突围到哪里?黑龙江省境内。一支苏联军队,后路断绝,跑到中国黑龙江省境内,即便没有敌军追击围剿,又能如何?还不是坐以待毙?难道还能在黑龙江省境内自力更生、以战养战?最关键的是,黑龙江省虽然是中国领土,但此时是日军的占领区,是日本人的地盘,一大股苏军窜到被日本人占领的中国领土里,中日谁吃亏?说句不好听的,苏军把黑龙江省打烂了,也是日本人花钱重建。

想通这一点后,饭村穣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怒气再度升腾起来,他愈发地肯定,己方又上了中国人的“恶当”。“虽然贵方可以不出兵,但应该在经费、弹药、物资上援助我方。”饭村穣脸色阴沉。

“当然可以。”蒋纬国还是连连点头,“只不过...”他话锋一转,“为了参加这场远东战争,我国我军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勒紧裤腰带,我国国力薄弱,我军军力衰微,这场大战让我国国力和我军军力都不堪重负、近乎透支,对于贵方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我方必定会全力满足,但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

饭村穣听得面如猪肝,他当然听得出,蒋纬国这番话说得客客气气、滴水不漏,其实早就做好了接下来对日方一毛不拔的铺垫了。

双方的初步会谈基本上是不欢而散,但也取得了几点结果,首先,蒋纬国代表的中方向饭村穣代表的日方信誓旦旦地保证“东北军的行为只是他们擅自做主、以下克上搞出来的,并非中方统帅部的意思”,对此,日方将信将疑,但中方保证“没有日方同意,绝不出一兵一卒进入辽宁(或帮日军打东北军,或帮东北军打日军)”。对于这一点,日方感到一定的心安,毕竟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南京军会乘火打劫,对东北三省突然下手;其次,在远东战争获胜后,中方愿意“多分一些土地给日本”作为赔偿(日本此时跟中国要赔款,中国也没钱)。

这场远东战争的局势顿时变得更加复杂了。

东北军大举反攻辽宁后,全国振奋,社会各界并不清楚东北军此举到底是国府授意的还是东北军自己搞出来的,实际上也没多少人会细想这个重大问题,广大人士只看到被赶出东北八年的东北军终于打回东北了,不得不为之扬眉吐气,另外,远东战争爆发后,国府和南京军“联日击苏”行为引起极大非议,社会各界出现很多反对、质疑、抨击、批评的声音,各种形形色色的游行、示威、抗议、请愿活动更是轰轰烈烈、浩浩荡荡,要求国府国军趁此良机收复东北,眼下,梦想成真了,不得不让社会各界深感激动,起到一种歪打正着的效果,让国府国军原先承担的“暗中打算放弃东北三省”“跟日本狼狈为奸”的骂名得到了“正名”。一时间,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各种庆祝活动层出不穷,但国府高层却对东北军此举采取了“三不对策”,不赞同、不反对、不解释。

辽西和辽南的黑土地上,一时间风云激荡。

打回东北的东北军就像他们当初被日军打出东北时那样“进展神速”,因为日军确实兵力空虚,让东北军一下子打在了软肋上。在冲破国统区和日占区(伪满洲国)的边界线后,重新站在日思夜想八年的东北老家黑土地上,东北军官兵们和流亡东北人们无不因为极度的激动、狂喜、悲痛而放声大哭,全军士气鼎沸、斗志如虹,一路长驱直入。当天中午,经过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激战,东北军以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击溃锦州日军半个大队、五百余人,攻占了第一个东北(不包括热河省)大城市锦州。东北军伤亡之所以会是日军六倍,一方面因为日军战斗力强劲,一方面是日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国军飞机不能飞到东北三省境内作战,虽然辽宁省境内此时的日军飞机不算多(大部分都抽调到了黑西战场),但一顿肆无忌惮的轰炸扫射还是给东北军带来了巨大伤亡。攻克锦州后,东北军进一步地士气大振,继而顺着南满铁路线,杀向辽宁省核心沈阳。

东北军打回东北,毋庸置疑是拥有各方面优势的。东北军是中国军队的一部分,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东北军完全是本土作战,不止如此,东北还是东北军的老家,所以东北军又是在家乡作战,获得当地民众支持就更上一层楼了。东北军攻克锦州后,全城百姓“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处处都是“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感人画面。攻入辽宁境内的东北军其实是一支孤军,因为东北军基本上没有后勤补给,但却有无数东北当地民众的支持。

承德郊区某地,一座大型的军械仓库。

两名军人正在仓库里,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两人一名是上将,一名是上校,但上将却对上校十分客气,甚至是恭敬。上将是第八军区副司令长官于学忠,上校是蒋纬国的首席智囊萧爻。

“都运去吧!”萧爻不动声色地把目光从武器弹药上收回来,“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怎么能打胜仗呢?”他言语间有股耐人寻味的含义。

“我明白。”于学忠点头,神色凝重,言语间隐隐地也有股耐人寻味的含义。

“热河境内的十七座军械仓库,你都可以拿走。”萧爻补充道,“另外,察哈尔境内五座军械仓库,一样都可以拿走,手令手续什么的,我都给


状态提示:第447节 遍地狼烟 7--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