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25节 远东烽烟 4

飞抵武汉后,蒋纬国没跟蒋介石进行父子俩的单独对话,而是直接就参加了高层会议,因为蒋介石已经迫不及待地召开了高层会议,他都等不及蒋纬国,由此可见,他何等的兴奋。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见到蒋介石时,蒋纬国发现蒋介石气色极好,倒也是,眼下是什么局势?先前中日议和停战,中国本已收复大片国土,眼下日苏又开战,毋庸置疑,这又是中国谋取大量利益的绝好机会。国外局势对中国如此之好,加上国内局势也顺风顺水,川康滇三省不久前都被轻易地平定了,内忧日减,外患日轻,大好局势不得不让蒋介石这个“党国最高领袖”容光焕发、满面春风。

会议参会者不多,寥寥几人,都是巨头,人肯定很少,毕竟会议是绝密的,人少才能保密。参会者除了蒋介石和蒋纬国,就是“五巨头”: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军政部部长陈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参谋总长白崇禧以及副参谋总长兼军委会北平行营主任杨杰。值得一提的是,杨杰虽然是副参谋总长,但很少在武汉,都在北平,他相当于给蒋纬国效力而非给蒋介石效力,一方面他是蒋介石的“军事重臣”,一方面他也相当于南京军总参谋长,位置十分平衡,衔接了蒋纬国的南京军和蒋介石的统帅部。五巨头里,白崇禧是最感到诧异和震惊的,因为他刚刚知道“中日议和停战”“德中日意四国联盟”等绝密,毕竟他在中日议和停战后就甩手回广西了,不知道这些国家机密,此时知道后,他内心犹如惊涛骇浪,同时,他也明白蒋介石对西南动手的根本原因,以及蒋纬国当初在南宁说的那些话的含义了。

“诸位!”蒋介石神采奕奕地开口道,“正如你们所知,日苏已经开战!在伪满伪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苏军和日军大打出手,双方已经投入数十万军队、上千架飞机、上千门大炮、上千辆坦克,规模不可不大。虽说这次日苏开战很类似于清末的日俄战争,我国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屈辱,但是,国府绝不会像清政府那样无能!因为,在这次日苏战争中,国府不可能像清政府那样置身事外进行所谓的‘中立’,恰恰相反,国府会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抓住机会,为党国赢取最大限度的利益!”他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何应钦。

何应钦站起身:“诸位,此次日苏开战,看似偶然和突然,其实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此战的诱因似乎只是苏联人扶植的伪蒙军与日本人扶植的伪满军发生了边境冲突,继而导致双方背后各自的主子也就是苏军、日军爆发大打出手。不过,根据我们在此战前获得的情报,苏军远东部队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线从东欧向远东源源不断、昼夜不息地输送大量的军械、物资、人员,大大加强了其远东方面军,由此可以推测,事情有两种可能,一是苏军先前的行为只是为了加强实力、巩固防备,结果非常巧合地正好与日军爆发了大战,二是苏联高层蓄谋已久,先积攒实力,后主动出击。根据日方通知给我们的情报,在诺门坎地区发生的初步冲突是伪蒙军故意挑衅的,并且短短几天后,超过二十万苏军就大举攻击了。如果苏军跟日军一样,都是仓促参战的,那么,苏军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准备好二十多万部队?我们不得不怀疑,第二种可能才是事实背后的真相。也就是说,苏军是故意挑起这场战争的。”

陈诚站起身发言道:“苏联当局故意挑起这场日苏战争,目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这两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深入思考。”

蒋介石点点头,脸上的喜色里浮出两分凝重。日本人和苏联人在中国领土内大打出手,虽说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喜闻乐见”的好事,但作为国家领导高层,目光不能停在表面,必须看到更深层、更要害、更前瞻的东西,一方面预测到此战对中国的利和敝,从而防患于未然,一方面还要敏锐地把握机会,谋取到最大化的利益。

徐永昌分析道:“中、日,两国都是东亚的地域性大国,同时都跟苏联远东领土接壤,中苏、日苏都存在极大的利益矛盾和种族仇恨,所以苏联当局是非常猜忌中日的,所幸的是,中日关系也是不共戴天,所以中日陷入战争是苏联当局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在先前的战争中,苏联可以说是两面三刀,一方面援助我们,一方面也支持日本,从而挑动中日不停地打下去。如今,中日议和停战了,不得不让莫斯科大为不安,如果莫斯科知道中日不但议和停战甚至还在德国撮合下联手合作并且还跟德国、意大利签署了联盟条约,莫斯科方面的惊恐和担忧自然无需多言。欧洲的德意、东亚的中日,四国联盟会对苏联形成前所未有的极度危险局势,苏联完全陷入四国的首尾夹击、腹背受敌中。我认为,苏联当局是不想坐以待毙,所以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通过这场战争,改善苏联的远东安全局势,破坏中日关系,破坏四国联盟。”

杨杰表示赞同:“不错。”他望向蒋介石,“委员长,苏联人已经给我们开出了丰厚条件吧?苏联人想要破坏中日,就必须在打击日本的同时拉拢中国。”

蒋介石点头:“嗯,苏联人确实在引诱我们。”他望向何应钦。

何应钦道:“苏联当局派遣特使,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条件。第一,中队果断出击,配合苏军,夹击东北地区的日军,双方联手


状态提示:第425节 远东烽烟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