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267节 战城 7

南京版《中华英雄报》总刊第021期: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元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头条新闻标题:

蒋委员长今日巡视南京军各伤兵医院,亲切看望并慰问为国受伤的军人们;

我海军长江舰队冒着日军陆炮火力网,英勇开入下关码头,送来大批军械;

美国驻华武官约瑟夫·史迪威上校参观我军紫金山阵地地堡城堡垒,对堡垒赞不绝口,声称光是这座堡垒就足以抗拒一个师团的日军。

约瑟夫·史迪威此时不只是美国驻华武官,还是美国新成立的中日战争观察情报组的负责人,负责及时向美国政府报告中日战争的进展情况,对于这个任务,本来就是“中国通”的史迪威是有着极高热情的,并且他本人也对中日战争有着极强的兴趣,本来并不在南京的他特地乘坐一架运输机进入南京。“如果错过这么经典并且极具重大意义的战役,我肯定会后悔一生。”史迪威下飞机后兴致勃勃地说道。

“上校,我们在打仗,我们在跟日本人以命相搏,而您的态度却好像一个动物爱好者跑到原始森林里津津有味地欣赏两群动物在厮杀。”接待史迪威的蒋纬国态度不冷不热地道。

蒋纬国现在相当地讨厌美国人,讨厌他们的短视,讨厌他们的自大,讨厌他们的虚伪,最讨厌的就是他们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后世美国电影《珍珠港》里一句台词,日军舰载机群狂轰滥炸珍珠港,一个配角打电话给男二号:“发生什么事情了?”男二号火急火燎地说道:“我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句台词很值得玩味,珍珠港事变是在1941年底,那时候,中日已经血战四年半,德国已经纵横欧洲两年多,苏联也和德国正式开战近半年,半个地球被战火席卷,但是,中国人、日本人、德国人、苏联人、英国人…打得再怎么惨烈,在以男二号为代表的绝大部分美国人的心里,“都不算真正的二战,因为我们美国还没有参战”、“美国遭到袭击了,才是真正的二战”。俨然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美国就是舞台主角,其余国家都只是配角,配角们再怎么卖力表演,主角未登场就不算开始。

史迪威听得出蒋纬国话语间的讽刺,神色有些尴尬:“蒋二公子,我绝对没有那个意思,我本人是非常同情和尊重贵国的这场伟大而正义的战争的。”

“但愿贵国政府能跟阁下一样。”蒋纬国皮笑肉不笑,“美国政府少卖一些军火给日本,我们中国人就感激不尽了。来,史迪威先生,,我代表中国军队有一份礼物送给您。”他招招手,身后的孙涛送上前蒋纬国给史迪威准备的礼物,一块日军炮弹的弹壳碎片,上面赫然写着“”。

史迪威顿时从有些尴尬变成满脸尴尬。

尽管一来到南京就吃了蒋纬国的排头,但史迪威还是怀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参观了战场以及南京军的防线阵地,他在当天晚上的日记里写道:“…蒋介石小儿子蒋纬国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一见面就对我进行了毫不客气的嘲讽,嘲讽的是我背后的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素闻蒋纬国是国民政府内的坚定‘亲德派’,确实跟他父亲迥然不同。…中国军队在南京城打得日军死伤惨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南京城拥有极其完善、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紫金山上有很多大型工事,最有名的就是天堡城和地堡城,这两座堡垒都是太平军修建的,曾国藩的湘军也是拿下这两座堡垒后才攻入南京的。天堡城此时是天堡山重炮群阵地,筑在绝壁之上,可以俯瞰全城,是紫金山三大重炮群阵地之一,地堡城此时是紫金山的一座核心堡垒,非常坚固、非常险要,控制着南京城东北方向的尧化门、岔路口以及东南方向的麒麟门、上坊门。南京城共有两大要塞,乌龙山要塞和大胜关要塞,同时共有四座堡垒,地堡城就是其中之一,该堡垒筑造得堪称鬼斧神工,构思得更是匠心独运,主体分为三层,上层是射击处,中层是掩蔽部和仓库,下层是通往地下坑道网络的斜梯形地道,末端是一个个巨大的地下室,并且地下室之下、之外还有地下室。蒋纬国下令把紫金山上树木砍伐一空,大量的木材得以使用,地堡城上方掩盖着四五层一排排的直径都超过一米的粗壮圆木,木层之上又铺盖着多层数十毫米厚的钢板,钢板层之上又积土两米多厚,堡垒外地面四周都是装满沙石泥土的大汽油桶,排列三重之多,桶间又加钢板多层,桶外填满泥土,因此堡垒即便被日军150毫米重炮炮弹击中也安然无恙,内部受到震荡波冲击也很微弱;堡垒内三层间也用大型圆木叠加支撑多重,所以上层倒塌后完全不影响下一层;堡垒外周围遍布蜘蛛网般的堑壕、碉堡、战壕、交通壕,特别是堑壕内侧壁凿有密密麻麻的洞穴式防空洞,被中国军人称为‘猫耳洞’,并连接大量散兵坑;地堡城所在山包几乎被挖空了,犹如超大型的蜂巢蚁穴,坑道网络四通八达,电线、水管都一应俱全。…我不得不为之叹为观止,中国人为了保卫他们的首都,确实投入了难以想象的汗水、心血、智慧,并在实战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证明其价值。除非给我三百架飞机、三百辆坦克、三百门大炮以及三万军队,否则我也攻不下这个地堡城,要知道,这样的大型堡垒、要塞在南京城数量高达几十个,而中小型堡垒要


状态提示:第267节 战城 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