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258节 坚城 8
斗结束时,只有两辆坦克撤离战场,但其中有一辆不慎开到了一个结冰的小水塘边,结果陷入淤泥里。徐少校和张上尉命令那辆坦克的车组人员抛弃坦克、炸毁坦克,然后离开,那辆坦克的车长吴文杰少尉回道:“老子不干!把你们坦克上所有的弹药都留给我们,我们要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于是,这辆无法移动的坦克和五名车组装甲兵自愿留在原地,履行他们加入南京军时的誓言,并在接下来创造了近乎奇迹的战例。吴少尉和他的四名手足袍泽用很多装满泥土的麻袋堆积在坦克上,然后躲在坦克里等着日军经过,当时天降小雪,雪花覆盖了坦克,使得坦克看上去就像一个白色的小土包,两个多小时后,一个日军中队匆匆地经过这里,完全没注意到路边这个白色小土包,结果,坦克炮、坦克机枪以及车组人员手中冲锋枪一起开火,把猝不及防的日军像割麦子一样哗啦啦地射杀击毙一大片,几乎全歼这个日军中队。战斗结束后,吴少尉他们急忙爬出坦克搜集日军武器弹药,找到上百支日军步枪、五挺日军机枪和大批弹药,他们接下来如法炮制,再次守株待兔,半个多小时后,足足一个日军大队经过这里,结果又被吴少尉他们杀得人仰马翻,这辆坦克就像狼群里一只钢铁刺猬,杀伤大批日军,但日军缺乏反坦克武器,因此拿这辆坦克无可奈何,那个日军大队最后居然被迫绕道离开了,可能是时间太紧急,日军并不想恋战,但这辆坦克不折不扣地创造了一辆坦克挡住上千日军的光荣战例,累计消灭日军差不多四百人。也许是有一定运气成分在里面,但如果没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勇气,吴少尉他们又怎么能创造这个光荣战例呢?

南京军的军医总长是原先南京中央医院院长刘瑞恒先生,他也是一名著名的医学家和外科专家,他告诉我们,各伤兵医院一直发生着“失踪事件”,比如这天接收了五百名伤兵,到第二天只剩三百人了,还有二百人不知去向,但肯定不是出院,也肯定不是去投降。那些伤兵去哪里了呢?刘先生沉默了半晌,叹息道:“都出去跟日本人拼命了。”那些伤兵,都是彻底看透生死的壮士,他们本来就没打算活着离开南京,既然受伤了、残疾了,他们更加是不想活了,一来不想忍受伤痛,二来为军队节省医药,三来用生命的最后一口力气继续杀敌。他们基本上都是抱着炸药包或手榴弹躲在死人堆里,就像一个个活人地雷那样,其中一些人直接抱着炸药包或手榴弹冻死在了寒风冰雪里,变成了冰雕一样的丰碑,但死后还怒目圆睁,好像蓄势待发,随时等着日军到来后,拉响怀里已经跟他们身体冻在一起的炸药包或手榴弹。

昨天的战斗里,南京军某部将士在龙潭镇消灭一股日军,包括一个大队长,在该日军大队长的随身皮包里缴获到一本日记,上面有这么一段话:“…南京的支那军在各方面都与正常情况下的支那军截然不同,我们一开始不相信南京军的支那军是支那军,因为完全超出甚至颠覆我们对支那军的认识,就像我们假如听说‘帝国军某师团在开战后集体投降’一样,别说相信或怀疑了,而是根本就是匪夷所思的、想都没想过的事,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南京军在武器方面、防御工事、战术技巧等方面都不用说,最明显的就是这股支那军的精神面貌和战斗风格,顽强程度惊人,无一投降,全部是彻彻底底地死战到战死为止。我的大队昨天抓到两名支那军俘虏,都是被炮弹震昏过去而被抓到的,他们醒来后,发疯发狂地嚎叫、痛哭、嘶吼,一个突然间扑倒一名皇军的刺刀上,让刺刀贯穿自己喉咙而死,另一个突然间冲出队伍,跑到雷区里,被地雷炸死。皇军有很多猜测,有人甚至怀疑南京军的支那军其实是第三国的雇佣军,还有人怀疑蒋介石、蒋纬国给南京军的支那军集体喂食了某种精神药物,最荒诞的是,有人怀疑蒋介石、蒋纬国是用了某种神秘巫术对南京军进行催眠什么的,否则,南京的支那军不可能拥有堪比第二、第六师团的如此顽强悍勇的决死精神。我不得不说一句,如果支那有五十万南京军,帝国真的就无法征服支那了。…”

亲爱的同胞们,当你们听完这些英雄事迹特别是敌人对我们军人的赞誉时,你们感想如何呢?你们不觉得我们的军人是可爱的吗?你们不觉得我们国家有着这么多英雄而值得自豪吗?身在武汉、重庆、成都、长沙、南昌、西安、太原、济南等后方的数以亿计的同胞,你们此时虽然也已经被战争阴云笼罩住了天空,但日本人的太阳旗毕竟还没有出现在你们的眼前,日本人的刺刀毕竟还没有威胁到你们的生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无数的中国军人在南京、在其它前线战场上顶住着,你们现在能够享受到的每一秒钟的安全,都是前线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构筑起了一道拼死抵挡日军铁蹄的新的长城,从而保护住脚下的国土、保护住后方的同胞,让正在阅读这行文字的你可以安然无恙地上班、学习、工作、娱乐、写文章、跟家人其乐融融,这也正是南京军将士们奋不顾身的原因啊!…

放下手中笔后,柳无垢揉了揉疲惫发花的眼睛,赶走困乏,也擦掉眼眶里涌起的泪水,她此时完全不后悔自己来到并留在南京,更加全心全意地热爱并投入蒋纬国给她安排的这份


状态提示:第258节 坚城 8--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