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240节 军人本色

蒋介石任命“自己”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已经是令人极度难以置信的事情了,接下来,他又下达了一个堪称匪夷所思的命令:从各地赶赴集结在南京一带或从上海撤到南京一带的国军部队,包括第2、第5、第8、第9、第10、第11、第15、第19、第21、第23集团军,除第77、第88、第99、第100师暂且不动外,其余部队“上至上将下至二等兵,愿意参与保卫南京战役者可脱离原部队留在南京地区待命,不愿意者,按照原计划,分别转移向苏北、皖南、浙北等地进行休整补充”。

这个命令被颁布后,全军、全国一片大哗,国外各方也都震惊不已。

何应钦、陈诚、程潜、白崇禧、徐永昌、汪精卫等国军国府大员无不感到瞠目结舌:“老头子到底在搞什么鬼?”“委员长这是什么意思?”“蒋先生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千古奇谈!”

这个命令里还另有两句话:“倘若南京战事开启,留守南京者几乎毫无生还幸存之希望;留南京者无赏,离南京者无罚。”

蒋介石下达的这个命令的含义是非常清楚的:他要打南京战役,需要的军人都是自愿留在南京的人,并且,留在南京的人就要做好死在南京的心理准备,同时,留下的人没奖赏,离开的人没处罚。

不得不说,这个命令确实是“闻所未闻的千古奇谈”。

按照常理,一位统帅想要保卫某个地方,肯定是指定某支或某几支部队,委派部队的单位最起码也是“团”,即便搞自愿原则,也只会询问部队主官的态度,哪一位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愿意打这场凶多吉少的恶仗,这个团、旅、师、军就会被派去,至于这个团、旅、师、军里的广大普通士兵的态度和意愿,则不会被考虑。广大普通士兵都是“身不由己”的,长官去哪里,他们只能跟着去哪里,没人管他们愿不愿意去。可以设想这样的一个典例情况:某个团有3000官兵,某场恶仗需要这个团填上去,团长自己不怕死、决定为国成仁,自然而然,上级就会派他带领全团填上去,不过,该团里的3000名官兵呢?是否个个都像团长那样不怕死、决定为国成仁?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团里肯定有不少甚至很多官兵并不想跟着团长一起去不怕死、决定为国成仁,但他们也是没办法的。而蒋介石的这个命令,是彻底地贯彻“自愿原则”,他并不以下命令的方式让某支或某几支部队留在南京这个注定现在不走以后肯定会走不了的地方,而是向全军展开“自愿原则”,他的这个命令是对所有人下达的,从上至下,包括集团军上将司令,也包括最基层的普通士兵,人人都有选择权力,不会身不由己。毋庸置疑,以这种方式来决定留守南京的人员,确实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独特先河。

一句话,蒋介石这个对全军几十万官兵下达的命令的核心意思就是:你们都可以走了,军委会和军政部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去休整的地方,有的去苏北,有的去皖南,有的去浙北,你们去那里可以好好地休整,同时,你们中愿意留下来保卫南京的,可以留下来,准备参战。

这个主意是蒋纬国强烈向蒋介石建议的,当然了,真正出主意的人是萧爻。

蒋介石听完这个主意后沉吟了一会儿,然后露出尴尬神色:“万一…万一部队都走掉了,只有很少的人留下来,怎么办?”

参加和准备参加淞沪会战的国军共有约90万人,伤亡了约30万人,因此集结在南京地区以及在上海、南京之间节节抵抗的国军差不多五六十万人。蒋介石担心这五六十万大军在命令被下达后会“走得干干净净”,毕竟趋利避害、贪生怕死是人之本性,到时候,事情就难堪了,一来,南京有多少部队守卫?如果只有一二万或二三万人,那还有什么打的希望?二来,部队一哄而散,蒋介石这个最高统帅的面子往哪里放?

“不会变成那样的。”蒋纬国很有信心地安慰蒋介石,“父亲,虽然国军内部弊端丛生、陋习积久,但大部分官兵特别是广大基层官兵,都是满腔报国热血的。即便是十分之一的人会留下来,好歹也有五万呢!”蒋纬国很清楚,客观上讲,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还是很具有勇于为国牺牲的精神的,毕竟战争才开始,但因为这场战争实在太漫长了,时间一年一年地拖下去后,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中国军人的热血慢慢地因为各种原因而变质、慵懒、沉沦,思想也变得麻木、浑浑噩噩,最终整支军队变得死气沉沉、毫无锐气。这确实是实话,抗战初期的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连日军都吃惊不已,但到了抗战的中后期,中国军人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那些残兵败将一样,没有热血,没有激情,没有斗志,完全是混吃等死,基层官兵一盘散沙,高层们则完全把胜利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不想打仗,只想捞钱享乐。

尽管蒋纬国再三安慰蒋介石,但蒋介石还是不放心,为防止“无人响应”这种尴尬事,第77、88、99、100师奉命“暂且不动”。

萧爻把他的这个构想告诉给蒋纬国时,蒋纬国虽然很赞同,因为死守南京,需要军队每一个人,不只是中高层军官,还需要每一个基层士兵都百分之百地怀抱必死信念,只不过,蒋纬国觉得萧爻计划里几个细节不太妥。“为什么要明文说‘留守南京者几乎毫无生还幸存之希望


状态提示:第240节 军人本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