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72节 海空大战 2

日军舰队是在8月22日下午抵达上海附近海域的,整个舰队暂时在距上海五十多公里的马鞍列岛(舟山群岛最北端诸岛)落脚休整,部分运输舰船把船舱内堆积如山的军械物资卸载在岛屿上,然后返航开向日本本土,运送下一批军械物资。松井大将把登陆时间定在了8月23日凌晨,因为长江在这一天会涨起大潮,水位线全面上升,极其适合展开两栖登陆。早在清末就对中国展开无孔不入、巨细无遗且持续数十年而不间断的情报搜集工作的日本人对中国重要地区的山川地理、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等资料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长江何时涨潮,松井大将等日军高层自然是十分清楚的。

准备投入上海战役的日军地面部队包括五个师团,约13万兵力,先期已抵达两个师团,分别是第3、第11师团。实际上,上海派遣军的这十几万大军并不只是为了用于攻陷上海,南京才是这十几万大军的真正目标,并且松井大将在出发前已得到杉山大将的暗示,“如果兵力还不够,军部会再增三至五个师团,阁下只需放手大干即可”。松井大将对此心领神会。

长门号的会议室内,上海派遣军的高级将领们济济一堂,展开会议。

“诸君!”指点着一幅巨大的上海地图,饭沼少将向众将领讲解着上海的最新局势,“根据帝国情报部门获得的最新可靠情报,支那军正源源不断向上海增兵,保守估计,目前上海的支那军已有二十万至二十五万之众,且超过三十万的后续部队还在从各地陆续集结开赴向上海。不止如此,支那军在过去一周内已在上海积极构建全面的防御体系,吴淞口、川沙口、白茆口、蕰藻浜、张华浜、月浦镇、宝山镇、罗店镇、大场镇、狮子林等核心重地都被驻以重兵,另外,支那军还调动数十万上海平民在上海城区内挖掘战壕、构建工事,俨然是预备与帝国军在上海城区内展开持久性巷战。”

“蒋介石确实很有一手啊!”松井大将微微颔首,“虽然时间仓促,但上海的防御工作确实被支那军搞得面面俱到、可圈可点。”他言语间既有三分钦佩,也有着七分隐隐的不安,作为攻坚战专家,他一眼就看清了这其中的关键所在。

“支那军最大的缺憾就是时间不足,他们万万没想到,短短九天后帝国军就卷土重来。”第11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立刻领悟到松井大将语气间的那丝不安,“这九天内,支那军肯定是在上海争分夺秒地修建防御工事,如果再给他们更多时间,后果必然更加严重。”

“大川少将的特别陆战队在一夜之间就被支那军攻灭,确实让我军丧失了很大的先机啊!”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显得深以为憾且深以为恨,“支那军因此而得以在上海构建全面而完善的防御体系。如果大川少将能坚持到我军主力到来,情况就好多了。”

“二位将军无需多虑。”松井大将安慰道,“九天时间毕竟太短,支那军即便昼夜施工,也不可能让上海滴水不漏,上海毕竟还是很大的,因此支那军的防御线上必定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我军只要集中力量于一点,就可以在支那军的防御线上撕开缺口。这一点,就是吴淞口。”早有腹稿的他指点着地图,“吴淞口乃上海的海防江防要塞,扼守长江主航道侧翼,为上海、南京的通海门户,只要将其拿下,我军就可以在上海站稳脚跟并击破支那军的防御线。”

“司令官阁下,您打算让哪个师团在吴淞口展开登陆?”山室中将问道。

松井大将看着山室中将,又看了看藤田中将,语气平静地道:“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都投入吴淞口的登陆战。”

两个师团长都吃了一惊。藤田中将惊讶不已:“司令官阁下,吴淞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两个师团约五万兵力,一下子都投入,兵力密度未免太饱和了吧?部队怕是会施展不开的。”

松井大将微微地笑道:“藤田君,我刚才说了,我们要集中力量于一点,不能分散兵力,只有这样,我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击破支那军的防御线,在上海站稳脚跟。”

“可是…”山室中将迟疑地道,“司令官阁下,请恕我直言,把两个师团挤在一块弹丸之地,岂不是很容易在岸上遭到敌军的三面围攻?部队只能背水一战,活动空间太过于狭小,想向内陆推进怕是会举步维艰吧?”

“向内陆推进并非你们两个师团的任务。”松井大将显得胸有成竹,“你们的任务只是在吴淞口登陆场站稳脚跟,然后依靠背后舰队的援助,像磁铁那样把支那军不断地吸引过来。等你们吸引住足够多的支那军,下一波部队会在川沙口(吴淞口上游十多公里处)展开登陆,然后以迅雷闪电之势迂回穿插至支那军的侧后方,配合你们,展开前后夹击,将其包围聚歼!”

“哦?”两个师团长都急忙展开思索。

“二位将军,”松井大将语气意味深长地道,“你们必须牢记,我们的目的地并非上海,上海只是我们的出发地,南京才是我们的目的地!想要攻陷南京,就必须要把蒋介石手里的精锐部队歼灭在上海!因此,攻占上海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蒋介石的部队消灭在上海!到时候,蒋介石的部队都打光了,无兵可守的南京对于帝国军而言,岂不是唾手可得?”

山室中将和藤田中将顿时恍然大悟:“司令官阁下高见!”实际上


状态提示:第172节 海空大战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