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43节 三岛震 3

七七事变刚爆发时,日本军政界高层还处于战和不定的摇摆争执中,但随着驻屯军全军覆没以及中国军队高歌猛进、全面反击的消息传来,大批主和派摇身一变,成了主战派分子。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原本签署了陆军第400号指示,要求驻屯军“为防事件被扩大,必须避免进一步使用武力”,但文件墨迹未干,驻屯军已经被中国军队杀得干干净净,载仁亲王在羞愤恼怒之下把这份文件撕得粉碎,同时忿然拍案吼道:“既然支那军如此凶残恶毒,帝国军若不全面还击,岂有此理?”陆军大臣杉山元大将连夜命令日本本土西部地区的所有即将退伍的军人全部延期二年退伍,此举把约五万名久经训练、素质过硬的精锐老兵留在了陆军正规军部队里。

7月10日下午,日本政府内阁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主题是“北支那事变”发生后日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杉山元大将在会议一开始就声色俱厉地道:“帝国军无端被支那军攻杀偷袭,亡者无数!无论根据哪一条国际公约,帝国军都拥有全面反击的权力!内阁莫非希望军方像乌龟那样忍气吞声不成!士可杀,不可辱!帝国军遭此奇耻大辱,倘若不让支那付出足够代价,帝国军颜面何存!”说着,他猛甩出一叠文件,是他责令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北支那作战的协定》。

看到杉山元大将杀气腾腾、满脸要吃人的狰狞表情,众内阁官员都噤若寒蝉、不敢反对,继而都把目光投向首相近卫文麿。

众目睽睽之下,近卫文麿先心惊胆战地看了看杉山元大将,见到杉山元大将几乎是两眼凶光毕露地盯着自己,他打了个冷战,然后硬着头皮开口道:“支那军无端挑衅开战且蓄谋已久、处心积虑,给帝国军的支那驻屯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支那政府必须负起全责,必须要道歉、赔偿、惩凶,但支那政府目前态度仍然顽悍骄横,帝国在迫不得已之下,对支那实施军事压力乃至军事打击都是很有必要的。为取得支那方面的道歉以及在帝国利益上、在东亚和平上的长久保证,军方提出的‘增兵北支那、采取果断且必要措施’的提议,内阁当然是…”他咽了口吐沫,“当然是全力支持的。”

顿时,现场大哗,内阁官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杉山元大将则大喜过望。

近卫文麿知道随着自己这句话一出,自己等于跟军方彻底站在一起了,索性破罐子破摔,猛地提升腔调,神色慷慨激愤地道:“倘若支那政府仍然冥顽不灵、执迷不悟,帝国也只有发动全面战争,给予支那军队沉重打击、彻底摧毁支那军事力量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好!”杉山元大将心花怒放地忍不住脱口喝彩,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内阁那帮酸秀才干出鼠目寸光、井底之蛙的蠢事”,身为首相的近卫文麿眼下既然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军方,那么日本军队大举进攻中国的计划就少了一个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障碍了。

看到首相都表态支持军方了,现场众内阁官员纷纷草随风转,口口声声地表示支持军方。会议最后结束时,杉山元大将满意而归,并且也是满载而归。

内阁临时紧急会议结束后仅过了一个小时,首相、陆相(陆军大臣)、海相(海军大臣)、外相(外交大臣/外务大臣)、藏相(财政大臣/财务大臣)又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五相会议”,再次确定“北支那事变”的“最终处理对策”。五相里,海相米内光政大将态度不置可否(米内光政属于温和派、反战派),首相近卫文麿、陆相杉山元大将、外相广田弘毅、藏相贺屋兴宣四人取得共识:立刻增兵平津前线,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从平津地区完全撤兵,河北省、察哈尔省、绥远省三地防务由日华两军共同负责,赔偿日方全部损失,公开道歉,惩办中方参战部队主要指挥官,正式承认‘满洲国’”这六项条件,若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这六项条件,那么,日本就动用军事力量迫使中国政府全盘接受。

这场“五相会议”的结果等同于日本军方和日本政府联合制定的对华策略。根据该策略,中国必须要向日本“让出”河北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北平市、天津市这三省二市,同时还要承认伪满洲国,换句话说,日本军政高层的胃口有两点,一是彻底巩固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合法性控制权,二是实质性地控制中国华北地区。客观上讲,日本军政高层并没有完全地打算全面侵华,但参会的五相都心知肚明:一旦开战,局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无法控制住,即便真占领华北,得陇望蜀且胃口大开的日军前线部队几乎百分百会对华中、华东继续下手。

至此时,日本军方和日本政府内的反战声几乎弱不可闻,即便有几个冷静者的呼吁呐喊,也完全淹没在了日本军政界乃至日本全国的沸腾喊杀声中。

7月11日上午,日本政府再次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上全票通过陆军提出的增兵提案,从而正式决定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并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另外,“为加强全体国民一致协力体制的声明”的提案也获准通过。两个小时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第56号、第57号命令同时通过无线电波飞向了关东军总司令部和驻朝鲜军总司令部,内容核心就是两个字:备战。

日军华北驻屯军此时已名存实亡,由于驻屯军近乎全军覆没,害怕此噩耗会引起太强烈负面影


状态提示:第143节 三岛震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