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11节 工程 4

二十分钟后,憩庐,蒋介石的书房。听完蒋纬国的汇报和请求后,蒋介石在吃惊之余,陷入长长的沉吟不语中。

“父亲?”蒋纬国看蒋介石小半天没说话,试探性地催促了一下。

“唔…”蒋介石应了一声,表示他没有在发呆,而是在思索。

蒋纬国只能恭恭敬敬地站着,耐心等待。

足足二十多分钟后,蒋介石才叹口气,然后用赞赏和略显惆怅的目光凝视着蒋纬国:“纬儿啊,你要做什么,我是知道的,你杀敌报国的决心和勇气,我也是知道的,并且我很欣慰。但是,你要明白一件事,眼下的中日两国看似磨刀霍霍、剑拔弩张,似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的地步,可实际上,战争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打起来的。跟我们很多国人想的不同,日本高层其实不是上下一心打算全面侵略中国,他们也存在很多的纷争和分歧。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都是日本军界里一小撮狂热的激进派军官擅自做主地炮制出来的,而日本军界的真正高层在侵华问题上是存在很大忌惮和顾虑的。”

蒋纬国感到很惊愕:“父亲,难道…你此时仍然相信中日全面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蒋介石脸上浮现出一股无奈的苍凉,但却又有一股强韧的坚毅:“你父亲我没那么幼稚。他没去过苏联,所以他根本不清楚共产主义的真面目,我去过苏联,所以我非常清楚,并且,我在日本留过学,因此我非常清楚日本的军国主义是什么。日本人妄图吞并中国、独霸东亚、称雄世界的野心,没几个人比我更清楚,但是,正因为越清楚,所以我越犹豫。人就是这样,越清醒、越明白真相就会越痛苦,还不如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地活着。你父亲我是国家统帅,想浑浑噩噩、得过且过都没办法啊!纬儿,你看我们国家的基层老百姓以及一些头脑简单的高层,比如张学良,他们看到日本人在不断地侵略我们,只看到事情的表象,所以群情激奋、义愤填膺,无不摩拳擦掌、怒发冲冠,摆出一副恨不得马上就冲上战场跟日本人拼命的样子,他们的思维是很简单的,因为他们知道的很少,并且他们也并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的负责者。纬儿啊,高喊抗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真心诚意地想抗日的,但这种人基本上都是头脑简单;第二种是动机不纯的,打着抗日的旗号,沽名钓誉、谋取私利,甚至是敌对势力唆使组织的,从而达成根本就不是抗日的其它目的。纬儿你想想看,某个爱国青年或社会公知,在大街上呼吁抗日,他只需喊出慷慨激昂的口号就可以了,同时大肆抨击政府的对日妥协,从而赢得社会名望,获得别的方面的好处和利益,至于真正的抗日,根本就不是他关心的,对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他既不会负责也没能力负责更加轮不到他负责,谁负责?我!我这个国家领袖来负责。所以,那些人就有恃无恐,在大街上摆出爱国者的样子,高呼抗日口号,赢得喝彩、名望、私利,这是一件多么简单但收获又多么丰厚的买卖!反正国家和后果是我负责,烂摊子是政府来收拾。他们就好像当年的义和团,打着爱国的旗号,干着祸国的事情,如果我跟慈禧太后一样稀里糊涂地纵容他们,相信那些所谓的‘爱国民众’,国家会被败坏得跟清末一样,再来一个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后果多严重!纬儿啊,你要记住,真正干实事的人都不会大肆声张的,比如你父亲我,比如国府,虽然一直在对日妥协,但也在真正地进行积极备战,而那些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要么头脑简单、受人利用,要么居心叵测、别有企图。比如中共,口口声声地呼吁要联合抗战,他们真的想抗战?当然不是!只不过他们活不下去了,借着抗日旗号,逃避覆灭命运。五年前的‘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国军在上海与日寇血战,中共在干什么?在趁机打赣州。我当时派陈诚率第18军增援上海,但因为中共攻打赣州,第18军不得不驰援赣州。列宁当年闹革命之所以成功,就因为沙俄帝国参加上次世界大战,与德国陷入激战,列宁那帮人趁机搞内乱,夺取了政权,中共现在妄图如法炮制,趁着国府跟日本开战,也趁机搞内乱。”蒋介石目光如炬地看着蒋纬国,“纬儿啊,所以你要明白,我和国府是打定主意要抗日的,只是不能急于一时,该忍的时候就要继续忍下去。看似对日妥协的国府,才是真正的抗日者。现在,我要告诉你,中日关系此时仍然还存在着很大回旋余地。”

蒋纬国十分惊愕地看着蒋介石,很显然,蒋介石在说他的内心话。

蒋介石再次叹口气:“纬儿,你不会跟外界一样认为你父亲是不抵抗的投降派吧?”

“当然不是!”蒋纬国立刻摇头,“只是…我确实不太理解,还望父亲为我解惑。”

蒋介石目光深邃地道:“石原莞尔,这个人,你知道吧?”

蒋纬国心头一动:“知道。”

蒋介石点点头:“石原莞尔目前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部)少将部长,也是日本陆军的参谋次长,因为此时的日本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是皇族,只是挂名任职,所以石原莞尔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实际负责人之一,他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本陆军的战略计划。纬儿啊,我不妨告诉你,石原莞尔是不主张全面侵华的,他一直在全力压制日本


状态提示:第111节 工程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