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南战争是东亚及世界历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深刻的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历史走向。西南战争本来是日本明治政府为了稳固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清除封建反抗势力而同反叛士族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爆发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明治政府与士族的利益冲突下,各种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导致了西南战争的爆发。西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明治政府推行的改革触犯了士族阶层的利益,引起了这些倒幕的中坚力量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士族们本是推翻幕府的有功之人,按理说明治政府应该尊重他们的利益。但随着明治政府“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的出台,士族失去了政治权利。废刀令和征兵制的实施,剥夺了士族的军事特权。最后明治政府实行金禄公债制度,用赎买的方式剥夺了士族的经济来源,触犯了士族们的利益底线。众多心怀不满的士族的愤怒最终演变成叛乱,敬神党、秋月、荻之乱相继爆发,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西南战争。…
围绕着“征韩论”之间的萨摩、长州两派势力的斗争可以说是西南战争爆发的最初原因。萨摩藩和长州藩是建立明治政权的基石。明治政府的实权主要集中于二藩的手中。岩仓使团出访欧美期间,国内政权主要被以西乡隆盛为首的萨摩派掌握。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征韩论”即是萨摩派的主张。征服朝鲜可以宣扬国威。获得巨大的利益,能够为日渐没落的士族找到用武之地。而且“征韩论”如果得以实行,还会巩固萨摩派的权力,将长州派从明治政府的核心中驱逐出去。以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长州派主张日本急需效法欧美,反对开战,再加之阻挠“征韩论”有着将政权重新夺回的考虑。两派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以西乡隆盛等人为代表的萨摩派势力退出了明治政府的权力圈层。“征韩论”的失败使士族复兴的希望落空,从而加深了对明治政府和长州派的仇视,酝酿了西南战争爆发的种子。
西乡隆盛是西南战争爆发的核心人物。他出身于萨摩藩的下级藩士家庭,幼年的苦难生活和幕府末期的衰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敬天爱民”的价值观,这是他带领中下级武士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权的信条。西乡隆盛在《南洲翁遗训》中曾概括过他的政治纲领:“政治的大体,在于兴文、振武、励农”,“其他百事,皆以此三项为据”。他作为日本历史上的“明治三杰”之一,对近代日本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岩仓使团出访欧美期间,执行了废藩置县的政策,强化军事力量,发展教育事业,推行地税改革。这些举措对日本巩固政权和增强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可是,当士族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士族的代表西乡隆盛力主征韩,为没落的士族谋求出路。他被迫辞官后回到鹿儿岛(萨摩藩),建立私学校和海军学校,收留士族子弟,将鹿儿岛变成了士族的割据势力。他不是西南战争的发起者,却是士族在与政府对抗中所推举的领袖。他在政府和士族的斗争间选择了和他出生入死的士族们,其理由可以用西乡隆盛给明治天皇的上书中的一句话概括:“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舍弃,影响德义。”他可能知道叛乱不会成功,但还是毅然站在了士族一边,于是在各地士族叛乱蜂起的局势下,鹿儿岛叛乱士族推举他为领袖,西南战争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川路利良秘密搞的“暗杀西乡”事件是西南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各地士族接连不断的叛乱给鹿儿岛的士族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明治政府为了防止鹿儿岛叛乱,在向西南各地调兵防范的同时,还派出大量警察出身的间谍潜入鹿儿岛。川路利良的妄动最终引爆了武士们的怒火。西乡隆盛本不愿反对明治天皇。可是面对他的“士族兄弟”们的危机与反抗。重义气的西乡隆盛无法置之不理,再加之川路利良对他的暗杀给他的内心造成了一定的打击,最终他成为叛乱士族的领袖,给日本西南地区带来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火,也走向了自己兵败自杀的悲剧之路。
西南战争是一场由士族发动的大规模的叛乱,战争极大的破坏了明治维新初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加重了战争地区人民生活的苦难。战争中政府军和士族的伤亡巨大。明治政府为了平息叛乱,共花费了2.42亿日元的军费,这些沉重的军费支出促使明治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使日本人民成为巨额军费的承担者。不断上涨的物价加重了日本人民的经济负担,到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经济已然趋于崩溃。…
从战争的规模上看,西南战争的战火遍及大半个日本,与戊辰战争相比,其规模要远远大于戊辰战争。从战争持续时间来看,西南战争历时近2年(从9078年(日本明治十一年。大乾光旭四年)12月15日西乡隆盛自鹿儿岛举兵始,自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