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回档1990>第81章:赶更

在北方的农村,有三种形式的的集市。

集——每天早上或者每两天、每三天的早上,在固定的地点形成集市,一般都是早晨,很早就散了,主要交易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也有肉类、农具等物品。去集市称做“赶集”。

更——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集市,一般固定在每个月农历的某个时间点,比如:初六、十六、二十六。主要交易各种生活用品,牲畜、农具、家具等。去这种集市则叫做“赶更”“赶更会”。

庙会——每年固定时间的三天,为庆祝某个“神”或某个“庙”而举办的大型集市,并有三天时间的戏剧演出,可以看作是大型的“更”。和“更”的两大不同是“有戏剧演出”,更为热闹、聚集人的效果更好,所以规模更大;某个村庄有庙会的时间,其他村庄的亲戚都要来走亲戚,所以庙会的人就更多了。

上辈子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更会的人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卖各种生活物品、农具和布匹的;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卖成衣的开始多了起来,人是最后的时候;到了2ooo年之后卖生活用品、鞋子、衣服的是中坚力量,人也是比较多的,但比九十年代后期少了一些;到了2o1o年之后,卖鞋子、衣服的是最多的,其他的基本上没有啦,只剩寥寥几家,赶更的人也没有多少了。

腊月二十六是豢龙村1994年最后一个更,也是大陵乡春节前最后一个更,再加上村里的方便面厂聚集了大量的人,所以今天这个更人山人海,把很久没有赶过更的李去病吓了一大跳。

两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人的更会!人挤人、人扛人!

这让原本准备开车去大陵叫张凯敏一起赶更的李去病决定放弃开车——如果开车的话,一个小时不一定能够出村。

不得已,李去病只能把车开回厂里,骑上大姐的自行车从另一条路去了大陵。

看到李去病骑着自行车来找自己,张凯敏感到很惊奇,毕竟李去病是最怕冷的,天寒地冻骑自行车这种事情他可不会干。

“神经病,今天怎么想着骑自行车了,不怕冷了?”

“朕也不想呀,谁让朕的豪车开不过人山人海的街道呢!爱妃,和朕一起起驾赶更吧!”

李去病一口一个“朕”还说什么“爱妃”,听的张凯敏直翻白眼:“就你还“朕”呢,你真是神经病还差不多。说话,你当“朕”是不是想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呀?”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呀那里够呀,怎么着也要六宫十二院三千妃子才行呀。”

“就你还三千妃子呢?我看是身上长了三千痱子吧。”

“好了,打住,一说痱子我就浑身痒,咱们快走吧。”

“行,你骑得怎么样呀?不会摔到我吧。”

“我也是多年的老司机,大撒把都没问题,要不要试试?”

“你还是老老实实骑吧,大撒把摔一下可不是轻的,赶快走吧。”

“得令!”

李去病载着张凯敏从来路绕过了拥挤不堪的主街道,把自行车放到了一个堂兄家,然后绕到更的东头儿,准备和张凯敏一起从更东头儿到更西头儿,一遍过。

可是令李去病没想到的是,原本应该是更东头儿的地方现在已经不是更东头儿了,东面还有二百来米,一直延伸到了邻村。

张凯敏就取笑李去病道:“你这地头蛇不行了,连自己地头儿都没摸熟。”

李去病尴尬地笑笑道:“地头蛇也有冬眠的时候呀!”

更最东头儿是七八个剃头担子,在那里等着剃头的也大多是中老年人,偶尔有几个小孩儿,基本上没有年轻人。

剃头担子西面则是卖菜的,大多是白菜、萝卜,还有红薯,以及外地过来的土豆。完全引不起两个人的兴趣。

然后就是各种水产品,不过大多是淡水鱼,都是鲤鱼、草鱼、鲶鱼、鲫鱼什么,还有带鱼和大黄鱼两种海鱼。

这一下字就引起了李去病的兴趣,因为上辈子李去病就很喜欢吃大黄鱼。

“敏敏,看到那个身上泛黄的鱼了没?”

“看到了,这是什么鱼?”

“大黄鱼,不过是冻的,不新鲜了,要不然蒸了就是一道不错的菜。”

“那买不买?”

“肯定要买呀,你没吃过,给你开个海荤。”

“什么海荤?”

“海里的荤菜呀。”

“去你的,那里有这么叫的。”

于是,两个买了3条大黄鱼,装进李去病早就准备好的编织袋里。

挨着卖鱼的就是卖家禽的,也许今天是年尾,也许是运气好,竟然看到有人在卖鸽子。

“神经病,有人在卖鸽子呀。”

“在那里?”

“那个卖鸡子的旁边。”

李去病一看,十几羽鸽子在笼子里。

李去病也是个吃货,完全没想过自己喂个鸽子什么的,只想起了上辈子的烤乳鸽:“这个烤着吃好吃。”

“那你会烤么?”

“这个...这个真不会,不过可以学。”

“得了吧,就你那笨手,你还学。”李去病被无情地挖苦了。

本来没下定决心买的李去病一听这话,就下定决心到:“买,一定要买,一定要让你见识见识我的手艺。”

于是,收获鸽子两羽,提在李去病手里。

再然后就是卖布的,这个李去病和张凯敏没有任何兴趣,直接略过。后面就是锅碗瓢盆,略过+1;卖凳子的,略过+2;卖各种八角、茴香、陈皮等大


状态提示:第81章:赶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