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庐江书院众学子的抗旱方略都呈送到了黄射面前。黄射一一阅览,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天旱少雨乃是当政者失德所致,劝诫当政的人要重视经学,勤修德政,然后祭天求雨,上天有所感应后,自然会下雨解除旱情。黄射对这一类答案自然是嗤之以鼻,直接丢到火盆里烧了。
此外,从各地抽调进入书院进修的学子大多都提出了发动军民深挖沟渠,汲水灌溉,以尽量确保收成的主意,虽然并不出奇,但也算老成实干之策。不过这个方法黄射已经勒令各县去做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最终,黄射将所有答案粗略看了一遍之后,从千余份答案中抽出了四份答案,放在桌案之上,细细观看。第一份是诸葛亮的答卷,除了提出官民一起齐心合力抗旱救灾之外,还提出了粮食统一收缴入库,然后按照每家每户人口数目及男女老幼情况定量发放口粮,以确保人人都有饭吃,而不至于饿死一人的方法。而对待从别处逃难而来的流民,诸葛亮则提出了以工代赈之法,首先将流民登记造册,然后组织流民修桥铺路、开挖水渠、垦荒屯田,以每日完成的工程量来发放口粮,如此一来既完成了建设,又安置了流民,可谓是两全其美。最后,诸葛亮附上了一张水车图纸,提出用水车汲取低处的河水灌溉高处的田地,以尽可能地保证粮食产量。
黄射看了诸葛亮的图纸,顿时眼前一亮,命工匠按图制作,尽快在各县安装,随后又行文各处,若夏收之后,有北方逃难而来的流民,须用以工代赈之法尽量接纳安置,不可驱逐拒收,违令者撤职查办。
然后黄射拿起庞统的答卷细细观看,庞统似乎与诸葛亮有了默契,绝口不提抗旱救灾的事,转而提出对内应该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对外则应该大开府库,从荆州、江东和交州购买粮食,以补充军用。同时,大力招收流民中的青壮者从军,一方面可以削弱流民作乱的能力,保证辖下各郡县安定,另一方面流民军虽然短期内战斗力不强,但用来垦荒屯田和捕捞鱼虾还是可以的,且军队数量多了,也可以吓阻对庐江有觊觎之心的敌人。
第三份答卷是马谡所写,除了提出常规性的抗旱举措之外,马谡还提出了以战养战,就粮于敌的策略。具体的做法是主动进攻江东,避开坚城,专门袭击孙策的后勤补给和各处乡、亭、里,劫夺军粮,损江东以肥淮南。
第四份答卷是杨仪写的,提出了开源节流和量出为入两条策略。杨仪在答卷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算术能力,他首先计算了黄射辖下的人口数量以及可能从北方涌入的流民数量,然后计算出养活这些人口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粮食数目,根据这个数目再去设法寻找粮食。通过计算,杨仪算出淮南自己出产的粮食最多只够境内百姓食用,若要集聚军粮和安置流民则必须向外寻找粮食,淮南周边荆州、江东和交州都有粮,对江东可出兵抢粮,虽然抢不到多少,但也聊胜于无。对荆州则以盐换粮,荆州虽也遭受旱灾,但历年存粮颇多,而且除了淮南黄射之外,其周边都是敌人,荆州本身又不产盐,因此对盐的需求极大,只要把广陵的盐运到荆州,便一定能换到大量粮食。对交州则以钱购粮,交州虽然汉民不多,但土地肥沃,粮食产量极高,只是运输不太方便,粮食在途中会有许多损耗。此外,还可以再向地方大户豪强借一些粮草,足够撑过今年而有富余。
黄射仔细看了四人的答卷,越看越欣喜,杨仪的方略虽然与庞统有些重合,但杨仪的各项数据计算的清楚明白,让人信服,操作性极高。于是黄射综合四人的意见,再进一步加强内部抗旱工作之外,还命司马芝担任盐渎县令,负责晒盐,向宠则将产出的海盐运往荆州,交换粮食。同时,命裴潜带领一支运输船队沿赣江而上,直至豫章最南部的赣县,然后上岸翻山越岭前往交州购买粮食。
最后,黄射暗命徐庶打探孙策大军的运粮路线和屯粮地点,看能否找到机会劫夺粮草。
最终从三月到八月秋收这段时间,通过以盐换粮,黄射从荆州刘表治下换到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从江南四郡换到了七十万石粮食。裴潜也在这几个月内往返交州五次,带回了四十万石粮食。如此一来,黄射手中可支配的粮食数目便增加到了二百三十万石,如果剩着点用,足够安置六七十万流民了。
此是后话。
且说当日徐庶接到黄射命令,当即加派探子打探孙策的运粮路线和屯粮地点。
其实自从徐庶驻兵历陵以来,除了整修城防,拉拢上缭宗族,并时刻关注吕布与孙策之战外,也第一时间就着手安排了许多探子到孙策辖区去。一方面制造各种真真假假的流言,以乱江东军心,另一方面打探江东军情,并联络江东各处对孙策心怀不满的豪强贼匪,支持他们在孙策所辖之地起兵作乱。
江东不服孙策统治的豪强实在是太多,很快便有十余股势力暗中与徐庶联络,表示只要徐庶提供部分军械物资,便愿意听从号令。
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鄱阳县的尤突,有丁壮万余人,在豫章郡东部和丹阳郡西部地区极有声望,当地豪强几乎都以其马首是瞻。
有这些地头蛇相助,徐庶安排的探子很快就打探到了孙策的运粮路线,同时探听到孙策正有一大批军械粮草将要从吴郡运到豫章,三五日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