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以往那样,靠荫补直接被授与官职的话,难度就非常大了,向范纯仁那样都不一定能够从国子监中毕业的。
不过,如果只是不想为官的话,倒也不需要这么痛苦。官家还是过依照原先对于文官的品级荫补子弟的政策,赐予其子弟相应的寄禄官。
只是食俸禄的话,大宋还是负担的起得。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明年科举考试的。
明年,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应该在其之后加开恩科。
在科举考试当中,殿试的时候,专门选取一些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俊彦。年轻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这些人可以先留在汴梁城中,轮流在六部实习,跟着前辈一边熟悉部务,一边向其学习经验。
州府县政府无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央而已。这之后,除了科举考试的前三名之外,其他人都要经过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的评分。然后,根据评分再授予相应的官职。
现在暂定,这些新进的进士在各部必须呆足三个月,合计也就是一年半。
而御史台等监察部门也可以在这些学子当中进行考察,对于那些个性秉直,不善于与人交际的进士,也可以在留其在京城呆上半年,考察其是否适合各监察部门。
这些学子被外放到地方以后,要经过县级、州级,以及转运使级别的三成历练,按照文官考核的原则,即便是升迁最快、政绩最为优异的官员,也得用上整整九年的时间。
这么算起来,从考中进士之后,到转运使级别的官职期满,加起来也得用整整十一年半。当然,在京城六部之中,也不是每一个部门非得呆上三个月的。
自认为已经熟悉部务的进士,也可以提前申请部务考核。考核的时候会相当严格的,为了防止舞弊,部务考试会由御史台等监察部门出题并考核。
大宋朝这个丞相必起于郡县,比后来的大明朝那个‘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先进多了。
经过这些年的历练之后,这些学子当中将来也许能够成长出寇准和李亢那样的人物。
十一年之后,升职会京城,那只是最理想的境界,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总有人会在县级、州级干上两任之后,才会有可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所以,将选取进士的年龄限定在三十岁之内,是因为三十岁以上的士子进步空间已经很小了。当然,不选取三十岁以上的学子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彻底放弃这些人。
开制科就是为了从这些年龄较大的学子当中在挑选出人才。而这些制科被取中的学子也要在六部实习,不过,他们和进士实习的方法不同,想要到那个部去实习,就先得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该部进行实习。有本事全部通过六部和御史台等监察部门的考核的,就有资格和进士享受同等的待遇。
不过,蔡道还建议给一些惊才艳艳的才子一个直达天听的机会,就是官家亲自出题考核,而考核的结果,先得通过官家的认可,再由三司使、御史中丞以及六部尚书进行投票,如果结果过了半数的话,那么这名学子还会得到在官家身边担任秘书的职位。
这一次,丞相韩缜当然也有权参与投票,可一旦韩缜过世的话,以后朝中六名丞相基本上也就成了摆设了。枢密使也同样是如此。只要韩忠彦自己不出错,这个枢密使的位置一直都是他的,他也有权在这件事情上投票,不过,在他之后,枢密使也会变成摆设了。
虚职丞相不得参与政事会议,而枢密使就连正常的军事会议都不得参与。
而虚职丞相和虚职枢密使都不得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等实职。
进士在六部实习完之后,基本上都是县令、县丞、县尉和诸州主簿之类的官职,而那些制科生在实习之后,基本按照其实习的部门进行授官,诸如诸州文学、助教、诸县主簿、磐堡尉之类的辅佐官。
不过,对于进士来说,直接进入六部实习,也只有明年这一届进士才会享受的优待。到了四年后,前三名才会有这个殊荣。而第二榜进士只能选取三个部门,第三榜进士则只能选取两个部门,御史台等监察部门则是部门自己选取,哪怕是状元也不一定就能够进去的。
这个时代,个人的寿命毕竟还是太短,像韩缜这样能够活到七八十岁的都很少。
这些三十岁以上的士子在地方上要先从辅佐官做起,做得好的话,在从知县到知州,从知州到转运使,再从转运使升迁进入中枢,即便干得再好,也得比那些正牌的进士要多花花费六年以上的时间。
这样,既是对这些学子生命的浪费,也是对朝廷资源的浪费。毕竟,大宋朝始终被冗官这个大问题困扰着,而官职始终是有限的,那还不如把这些有限的官职留给那些年轻人去历练。
至于四十岁以上的考生,原则上即便是制科都不会被录取的。除非是文学功夫相当好的学子,朝廷就可以将其留下来,参与朝廷编纂图书或者史书。蔡道还是给他们留了一个当官的机会,这些人呆在京城里学习官话,学成之后,返乡在各乡担任老师。
蔡道建议在全国各乡建立学堂,普及文化教育,因为,即便先进的农业技术,光靠口口相传,效率还是太差。如果,普通百姓都能够识字的话,将农业技术的书籍编纂成册,颁行天下的话,肯定会造福万方的。唯一可虑的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而这些年长的学子就是解决这个问